及同郡徐原,爰居会稽,素不相识,临死遗书,托以孤弱,瑁为起立坟墓,收导其子,又瑁从父绩早亡,二男一女,皆数岁以还,瑁迎摄养,至长乃别。州郡辟举,皆不就。
时尚书暨艳盛明臧否,差断三署。颇扬人暗昧之失,以显其谪。瑁与书曰:“夫圣人嘉善矜愚,忘过记功,以成美化。加今王业始建,将一大统,此乃汉高弃瑕录用之时也,若令善恶异流,贵汝颍月旦之评,诚可以厉俗明教,然恐未易行也。宜远模仲尼之泛爱,中则郭泰之弘济,近有益于大道也。”艳不能行,卒以致败。
嘉禾元年,公车征瑁,拜议郎、选曹尚书。孙权忿公孙渊之巧诈反复,欲亲征之,瑁上疏谏曰:“臣闻圣王之御远夷,羁縻而已,不常保有,故古者制地,谓之荒服,言慌惚无常,不可保也。今渊东夷小丑,屏在海隅,虽托人面,与禽兽无异。国家所为不爱货宝远以加之者,非嘉其德义也,诚欲诱纳愚弄,以规其马耳。渊之骄黠,恃远负命,此乃荒貊常态,岂足深怪?昔汉诸帝亦尝锐意以事外夷,驰使散货,充满西域,虽时有恭从,然其使人见害,财货并没,不可胜数。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越巨海,身践其土,群臣愚议,窃谓不安。何者?北寇与国,壤地连接,苟有间隙,应机而至。夫所以越海求马,曲意于渊者,为赴目前之急,除腹心之疾也;而更弃本追末,捐近治远,忿以改规,激以动众,斯乃猾虏所愿闻,非大吴之至计也。又兵家之术,以功役相疲,劳逸相待,得失之间,所觉辄多。且沓渚去渊,道里尚远,今到其岸,兵势三分,使强者进取,次当守船,又次运粮,行人虽多,难得悉用。加以单步负粮,经远深入,贼地多马,邀截无常。若渊狙诈,与北未绝,动众之日,唇齿相济。若实孑然无所凭赖,其畏怖远迸,或难卒灭。使天诛稽于朔野,山虏承间而起,恐非万安之长虑也。”权未许。
虞翻,字仲翔,是会稽余姚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与学者,更是一位具有卓越才能的文学家。虞翻在《三国志》中的记述显示,他在王朗手下担任功曹,而孙策征伐会稽时,虞翻正逢父丧,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毅然赴任,劝导太守王朗避让孙策。
虞翻在面对孙策时,不仅因父亲的丧事脱去丧服入见,还劝说王朗避开孙策,显示出他对国家和百姓安危的高度责任感。然而,尽管虞翻有如此高尚的情操和强烈的责任感,他最终还是因为直言进谏而遭致孙策的战败。这一悲剧性的结局,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直臣难容的现实困境。虞翻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记载,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深刻反思。
虞翻虽然未能成功阻止孙策的征讨,但他的言论及行为却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他的事迹表明,即使是在充满权谋和暴力的乱世中,仍有人愿意为了理想和正义而奋斗。虞翻的故事也让我们意识到,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仅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气,还要具备深思熟虑的智慧。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时,应如何平衡自己的利益和责任,如何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兼顾现实情况,这些都是虞翻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虞翻的生平及其遭遇,不仅揭示了个人的悲剧,也映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直言进谏被视为大逆不道,而虞翻却以死捍卫了自己的信念。这种敢于挑战权威、不畏强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通过研究虞翻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同时也能从中得到启示,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虞翻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记载,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残酷性。通过对虞翻生平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