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备大惭恚,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剪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及至破备,计多出逊,诸将乃服。权闻之,曰:“君何以初不启诸将违节度者邪?”逊对曰:“受恩深重,任过其才。又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权大笑称善,加拜逊辅国将军,领荆州牧,即改封江陵候。
诗句:
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逊曰:“未可。”诸将曰:“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逊曰:“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及方略大施,备果奔溃。桓后见逊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
译文:
起初,孙桓在夷道另派部队攻打刘备的前锋,被刘备包围,向陆逊求助。陆逊说:“现在不行。”但将领们都说:“孙安东是公族,已经被围困了,怎么不救助他呢?”陆逊说:“孙安东得到了士兵和民众的支持,城池坚固,粮食充足,没有什么担忧的。等我的计策实施以后,如果我不救援孙安东,他自己会解除困境。”当策略成功施展后,刘备果然溃败。孙桓后来见到陆逊时说:“之前我确实抱怨没有得到救援,直到今天才了解到调度自有其规律。”
注释:
-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 三国时期吴国的名臣,以其智谋和才干著称。
- 孙权: 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始人,对陆逊有深厚的信任。
- 袁术: 东汉末年的军阀,与孙坚有仇。
- 康: 庐江太守,陆逊的家族成员。
- 朱然、骆统: 陆逊帐下的部将。
- 曹丕: 魏国的皇帝,当时是孙权的敌人。
- 徐盛、潘璋、宋谦: 分别在白帝城和夷道等地对抗刘备的部队。
- 方略: 指陆逊的计策或策略。
- 调度自有方: 指孙桓在陆逊的帮助下调整兵力,有效地击退了刘备的进攻。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叙述孙桓与刘备的战斗以及陆逊的策略部署,展现了陆逊的智慧和胆识。他在面对困境时,冷静分析形势,制定了有效的策略,成功地帮助孙桓摆脱了困境,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诗中还表达了陆逊的公正无私,以及对国家忠诚的态度。他的智慧和勇气不仅在战场上得到体现,更在政治决策中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陆逊的形象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他的事迹也成为了《三国志》等史书中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