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官既平。而建安、汉兴、南平复乱,齐进兵建安,立都尉府,是岁八年也。郡发属县五千兵,各使本县长将之,皆受齐节度。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连屯汉兴,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邹临六千户别屯盖竹,大潭同出馀汗。军讨汉兴,经馀汗。齐以为贼众兵少,深入无继,恐为所断,令松阳长丁蕃留备余汗。蕃本与齐邻城,耻见部伍,辞不肯留。齐乃斩蕃,于是军中震栗。无不用命。遂分兵留备,进讨明等,连大破之。临陈斩明,其免、当、进、御皆降。转击盖竹,军向大潭,三将又降。凡讨治斩首六千级,名帅尽擒。复立县邑,料出兵万人,拜为平东校尉。十年,转讨上饶,分以为建平县。
十三年,迁威武中郎将,讨丹阳黟、歙。时武强、叶乡、东阳、丰浦四乡先降,齐表言以叶乡为始新县。而歙贼帅金奇万户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楯,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军住经日,将吏患之。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阴募轻捷士,为作铁弋,密于隐险贼所不备处,以戈拓斩山为缘道,夜令潜上,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得上百数人,四面流布,俱鸣鼓角,齐勒兵待之。贼夜闻鼓声四合,谓大军悉已得上,惊惧惑乱,不知所为,守路备险者,皆走还依众。大军因是得上,大破仆等,其余皆降,凡斩首七千。
《三国志 · 吴书 · 贺全吕周钟离传》
1. 诗句翻译:
侯官既平。而建安、汉兴、南平复乱,齐进兵建安,立都尉府,是岁八年也。郡发属县五千兵,各使本县长将之,皆受齐节度。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连屯汉兴,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邹临六千户别屯盖竹,大潭同出馀汗。军讨汉兴,经馀汗。齐以为贼众兵少,深入无继,恐为所断,令松阳长丁蕃留备余汗。蕃本与齐邻城,耻见部伍,辞不肯留。齐乃斩蕃,于是军中震栗。无不用命。遂分兵留备,进讨明等,连大破之。临陈斩明,其免、当、进、御皆降。转击盖竹,军向大潭,三将又降。凡讨治斩首六千级,名帅尽擒。复立县邑,料出兵万人,拜为平东校尉。十年,转讨上饶,分以为建平县。
2. 译文:
侯官(今江苏苏州)已经平定后,建安、汉兴、南平(今江西南昌附近)又发生叛乱,吴国进军建安,设立都尉府,这已是建安的第八年。郡中调动了所属各县五千兵,分别派本县长领兵,全都受吴国指挥。叛军中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个人,各自率领一万户,在汉兴一带连营扎寨,吴国的五六千户则在大潭另设营地。邹临有六千户,另外在盖竹另置营地,大潭的部队和余汗的部队相互呼应。吴国军队进讨汉兴时,经过余汗地区。吴国认为叛军兵力不足,深入无援,担心被切断后路,便命令松阳长丁蕃留守余汗。丁蕃原本与吴国邻接城池,因羞耻于见到自己的部队而拒不留下。吴国于是斩杀丁蕃。这样一来,吴军中一片震动。没有人不服从命令。于是吴军分别留下防备余汗,进而攻打明等人,连连取得胜利。在阵前斩杀明。他的部下免、当、进、御也都投降。吴国转而进攻盖竹,大军前往大潭,这三将又一次投降。总计讨伐并平定了六千名叛敌,所有将领都被俘虏。后来又重新建立县邑,招募了一万士兵,任命他们为平东校尉。十年后,吴国转向讨伐上饶,将此地改为建平县。
3. 关键词注释:
- 侯官:古地名,今位于江苏省苏州市。
- 建安、汉兴、南平:指吴国境内的一些反叛地区。
- 齐进兵建安:吴国派遣军队进入建安地区。
- 都尉府:军事管理机构。
- 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指叛军的主要力量。
- 馀汗:指叛军活动频繁的地区。
- 齐以为:吴国对叛军的看法或决策。
4. 赏析:
此文描述了三国时期吴国与叛军的冲突过程,反映了吴国的军事策略和战术运用。文中吴王派遣军队进入叛乱地,设立都尉府以统一指挥,显示了吴国对地方的控制力。同时,描述叛军的兵力和行动,突出了他们的战斗力和吴国的应对策略。此外,通过战事的描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吴国军队的勇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