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仪袭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于是封阳华亭侯。
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军营相望。敌数以轻船抄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枭其将军尹卢。迁琮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四年,假节领九江太守。七年,权到皖,使琮与辅国将军陆逊击曹休,破之于石亭。是时丹杨、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权分三郡险地为东安郡,琮领太守。至,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得万余人。权召琮还牛渚,罢东安郡。
黄龙元年,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尚公主。
”`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樊、襄阳,琮上疏陈羽可讨之计,权时已与吕蒙阴仪袭之,恐事泄,故寝琮表不答。及禽羽,权置酒公安。顾谓琮曰:“君前陈此,孤虽不相答,今日之捷,抑亦君之功也。”于是封阳华亭侯。
注释
- 建安二十四年:这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建立魏国的年份。
- 樊、襄阳:指的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一带。
- 吕蒙:字子明,东吴名将,孙权的亲信和部将。
- 阴仪:指暗中计划或行动的意思。
- 禽羽:擒获刘备的大将关羽。
- 阳华亭侯:封号为阳(可能是郡名)华亭侯。
译文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将关羽围困在樊城和襄阳之间,刘琮向孙权呈上关于如何讨伐的计划,但当时孙权已经与吕蒙密谋杀掉关羽,害怕事情泄露,所以没有回答刘琮的奏疏。等捉住了关羽之后,孙权在公安设宴,对刘琮说:“你之前提出这个计策,虽然我并没有回应,但你今天取得的胜利,也确实应该归功于你。”因此,孙权封他为阳华亭侯。
赏析
《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是一篇描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文献,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复杂政治军事局势。其中,刘琮的上疏和孙权的应对展示了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和妥协。通过这一历史事件,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人际关系,以及个人如何在国家大事中作出选择和努力。这篇文献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三国历史的窗口。
黄武元年,魏以舟军大出洞口,权使吕范督诸将拒之,营相望。敌数以轻船抄击,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顷之,敌数千人出江中,琮击破之,枭其将军尹卢。迁琮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四年,假节领九江太守。七年,权到皖,使琮与辅国将军陆逊击曹休,破之于石亭。是时丹杨、吴、会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权分三郡险地为东安郡,琮领太守。至,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得万余人。权召琮还牛渚,罢东安郡。
注释
- 黄武元年: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个年份。
- 魏:指魏国,三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后来成为魏国的首都洛阳的简称。
- 舟军:水上作战的军队或船只。
- 口:关口,即要塞或战略要地。
- 辅国将军:官职名称,辅佐国家的高级将领。
- 石亭:地名,今江苏省高邮市西北。
- 丹杨:今江苏省宜兴市。
- 吴会山民:泛指长江以南地区山居的民族。
- 属县:隶属于某郡的地方行政区划。
- 牛渚:地名,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南。
- 罢东安郡:停止设立东安郡,意味着撤销该郡并重新分配行政职能。
译文
黄武元年的时候,魏国发动大规模水军攻击洞口,孙权派遣吕范指挥各将领抵抗,军队排布在洞口两侧相对应。敌军多次派出轻快船只进行偷袭,刘琮经常身先士卒,率领士兵守卫。不久后,敌人几千人从江面出发进攻,刘琮击败了他们,斩杀了敌军的将军尹卢。之后,刘琮升任绥南将军,并被封为钱唐侯。又过了四年,刘琮被赋予持节,兼任九江太守。第七年,孙权来到皖城,命令刘琮与辅国将军陆逊共同攻击曹休,在石亭将曹休击败。此时,丹杨、吴会地区的山居民再次成为寇贼,攻取并占领了所属县城,孙权将这些地方划分为三个郡的险要之地,并任命刘琮为东部郡守。到达任所后,刘琮明确了赏罚制度,积极招募和引诱投降归顺的人,数年之内便招纳了一万多人。孙权召刘琮回到牛渚,结束了东安郡的设立。
赏析
这段历史记录了刘琮在特定情境下的军事行动和治理成效。通过他的行动可以看出,作为地方官员,不仅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应对敌人的侵袭,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策略思维。刘琮的功绩在于他能迅速平定叛乱,稳定当地秩序,并且有效地恢复和发展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同时,他还展现了一种务实和前瞻性的管理风格。这不仅体现了刘琮的个人能力,更反映了一个领导者在不同情况下应有的适应和调整能力,这对于任何领导者都是至关重要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