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琮曰:“夫乘危侥幸,举不百全者,非国家大体也。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也。如或邂逅,亏损非小,与其获罪,琮宁以身受之。不敢徼功以负国也。”

赤乌九年,迁右大司马、左军师。为人恭顺,善于承颜纳规,言辞未尝切迕。初,权将围珠崖及夷州,皆先问琮。琮曰:“以圣朝之威,何向而不克?然殊方异域,隔绝障海,水土气毒,自古有之,兵入民出,必生疾病,转相污染,往者惧不能反,所获何可多致?猥亏江岸之兵,以冀万一之利,愚臣犹所不安。”权不听。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权深悔之。后言次及之,琮对曰:“当是时,群臣有不谏者,臣以为不忠。”琮既亲重,宗族子弟并蒙宠贵,赐累千金,然犹谦虚接士,貌无骄色。十二年卒,子怿嗣。后袭业领兵,救诸葛诞于寿春,出城先降,魏以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

诗句:

嘉禾二年,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民皆散走,诸将欲分兵捕之。

译文:

嘉禾二年,我率领五万步、骑兵征讨六安,但六安的百姓都逃跑了,一些将领想要分开追击。

关键词注释:

  • 嘉禾二年:指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个年份。
  • 督步骑五万:指指挥五万步兵和骑兵的军队。
  • 六安: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六安市。
  • 诸将欲分兵捕之:诸将,指军队中的将领们;分兵,指分别派遣部队进行追击;捕之,指追捕逃散的百姓。
  • 非国家大体也:这不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之道。
  • 乘危侥幸,举不百全者:依靠危险和侥幸的机会,即使没有百分百的成功,也是不应该的。
  • 得失相半,岂可谓全哉?:虽然可能有所收获,但是损失也同样严重,怎么能说能够保全呢?
  • 纵有所获,犹不足以弱敌而副国望:即使有所收获,也不足以削弱敌人或满足国家的期待。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吴国将领贺齐在嘉禾二年带领军队征伐六安时的情景。贺齐是一个有远见和智慧的将领,他深知国家治理的根本在于国家整体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而不是依靠一时的胜利。他在处理六安事件时,考虑到了长远的影响,认为不能因为短期的胜利而损害国家的利益。这种大局观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首诗还体现了贺齐的谦逊和对士兵生命的尊重。当士兵们在前线奋战时,他并不希望士兵们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冒险,而是希望通过合理的战术和策略来取得胜利。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