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好,群臣并会,权谓使曰:“此诸葛恪雅使至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面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恪之才捷,皆此类也。权甚异之,欲试以事,令守节度。节度掌军粮谷,文书繁猥,非其好也。

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众议咸以“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人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于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猨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皆以为难。

后蜀好,群臣并会,权谓使曰:“此诸葛恪雅使至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面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恪之才捷,皆此类也。

译文

后来蜀国变得很好,群臣们都来聚会,孙权对使者说:“这是诸葛恪的雅使,他亲自骑马而来,回去告诉丞相,是为了献上好马。”诸葛恪随即下跪表示谢意,孙权问:“马还没到就当面谢罪是什么意思?”诸葛恪回答说:“蜀国是陛下的外厩,现在有陛下的恩诏,马一定会到达,怎么敢不表示感谢呢?”诸葛恪的才能敏捷,都是这样的例子。孙权对他的才智很惊奇,想要试试他用事的能力,让他负责节制军粮。诸葛恪认为丹杨山地形险峻,民风刚烈,虽然先前派兵,只是得到了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的地方,不能全部捕捉尽绝,多次自己请求出仕,三年可以征集到四万甲士。众人议论都认为“丹杨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相邻接,周旋几千里,山谷重叠,那里的居民都是幽深僻静,没有城邑和长官,都在山林间仗着兵器自由活动,一直到老都在林莽中度过。逃亡的人和恶棍,都共同逃避。山中出产铜铁,自己铸造兵器。风俗崇尚武力习战练武,重视力量,他们攀登高山赴险要处,冲向草丛荆棘。像鱼那样逃往深渊,像猿猴那样攀爬树木。经常窥视间隙,出来作为寇盗,每次发动征伐,寻找他们的藏匿之处。战斗时蜂拥而至,失败时鸟兽四散,自前世以来都不能控制。人们都认为这是难以应付的。”

注释

  • 诸葛亮: 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诸葛恪: 诸葛亮之子,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将领,因其出色的军事才能而闻名。
  • 吴郡: 今天的江苏苏州一带。
  • 会稽: 现在的浙江绍兴一带。
  • 新都: 今天的成都市。
  • 鄱阳: 今天的江西鄱阳湖地区。
  • 丹杨: 今天的江苏镇江一带。
  • 诸葛恪雅使至骑乘: 指诸葛恪派遣的使臣骑马而来的事件。
  • 致好马: 赠送给孙权马匹。
  • 诸葛恪下谢: 诸葛恪下跪表示感谢。
  • 蜀者陛下之外厩: 蜀地是皇上的私人领地。
  • 恩诏: 皇帝的诏令。
  • 自铸甲兵: 自己铸造铠甲武器。
  • 俗好武习战: 民间崇尚武力,习惯战争。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三国时期吴国与蜀国的紧张关系以及诸葛恪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通过描述诸葛恪派遣使臣送马的故事,展示了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行动。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民众的不满情绪。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绘,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时代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