菰生四五尺。素身为谁珍。
盛年将可惜。折杨柳。
作得九子粽。思想劳欢手。
【解析】
这是一首咏粽子的诗。全篇采用比兴手法,将粽子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形象而生动地描写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情景。前两句“菰生四五尺,素身为谁珍”是说粽子生长在江边水田里,它的外皮是用菰叶裹着糯米蒸制而成。菰(jiu)即菰草,是一种多年生的宿根性水生草本植物。菰叶可以包粽子。“素身”指粽子外层包裹的菰叶。这里用菰叶象征粽子,以菰叶比喻人的品格,突出粽子的清雅高洁,并以此表达诗人对粽子的喜爱之情。三四句“盛年将可惜,折杨柳,作得九子粽”是说:青春年华即将逝去,可惜的是端午节到了,只能折柳送别,做粽子来纪念屈原。“盛年”指青年时代,“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形状像蝌蚪,用粽叶包裹糯米蒸熟而成。这里既点明节令,又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五六句“思想劳欢手”是说:我思念你的心情难以言表,只好动手包粽子。“思”是思念,“劳欢”是费尽心思的意思,“欢”是喜悦的意思。这一句是说因为怀念屈原,所以包制粽子。这几句诗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端午节风俗的喜爱和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答案】
五月五日天气热,正是插杨叶的时候。端午节快到,人们纷纷折柳枝,以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菰叶裹着糯米蒸煮成粽子,是这个节日必不可少的食物。诗人把这种美食比作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她的身体虽然瘦弱纤小,却有着令人羡慕的青春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