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爱两两雁,春感双双燕。兰鹰接野鸡,雉落谁当见?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结千年。
白露朝夕生,秋风凄长夜。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别在三阳初,望还九秋暮。恶见东流水,终年不西顾。
诗一
诗句
秋爱两两雁,春感双双燕。兰鹰接野鸡,雉落谁当见?
译文
秋天喜爱成对的雁群,春天感动成对的燕子。兰鹰追逐野鸡,雉鸡坠落谁能看见?
注释
- “秋爱两两雁”: 秋天喜爱成双成对的飞鸟——大雁。
- “春感双双燕”: 春天则因成双成对的燕子而感受到喜悦。
- “兰鹰”: 这里指一种捕食鸟类的鹰。
- “野鸡”: 野生的鸡。
- “雉落谁当见”: 雉鸡坠落后谁会去关注?
诗二
诗句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结千年。
译文
抬头仰望梧桐树,那梧桐花真是可怜。希望天空没有霜冻和积雪,这样梧桐籽才能在树上结上千年。
注释
- “桐树”: 一种常绿乔木,秋季开黄色花。
- “桐花”: 梧桐树上的花。
- “梧子”: 梧桐树的果实。
- “千年”: 表示长久,长时间。
诗三
诗句
白露朝夕生,秋风凄长夜。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
译文
清晨傍晚都有白露降生,秋风带来凄凉的长夜。思念爱人必须穿保暖的衣服,趁着月光来捣制白色的素纱。
注释
- “白露”: 二十四节气之一,指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时候。
- “秋风”: 指秋风,秋天特有的凉爽气息。
- “寒服”: 保暖的衣服。
- “白素”: 白色丝织品,这里可能指用白色的丝线做成的布或帛。
诗四
诗句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译文
秋风吹进窗户里,罗帐随风飘荡起舞。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寄托我千里之外的心情。
注释
- “秋风”: 秋天特有的凉爽气息。
- “罗帐”: 指有纹饰的丝织品制成的帐子。
- “明月”: 夜空中明亮的月光。
- “千里”: 形容距离遥远。
诗五
诗句
别在三阳初,望还九秋暮。恶见东流水,终年不西顾。
译文
分别时正值春季之初,重逢时又是深秋季节。厌恶见到向东流去的水,永远也不会向西回望。
注释
- “三阳初”: 农历三月为春季之始,因此称春季之初。
- “九秋”: 指农历九月,即深秋。
- “东流水”: 比喻向东流逝的水流,常用来象征流逝的时间或事物。
赏析:
《子夜四时歌》是南朝梁代诗人阴铿所创作的一组诗歌,共八首,每首都描绘了四季中特定的自然景象和情感体验。这首诗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对秋季景象与情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季节变换和时光流转的感慨及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通过使用“两两”、“双双”、“可怜”、“苍老”等词汇,诗人细腻地描绘了自然界中秋天的景象,并通过“梧桐”“白露”“秋风”等元素展现了季节的特征。最后一句“恶见东流水,终年不西顾”,更是以流水的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以及无法逆转的命运之感。整体上,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充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美学特点及其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