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门临古堞,徼道度深隍。
月冷疑秋夜,山寒落夏霜。
遥空澄暮色,清景散馀光。
笳声喧陇水,鼓曲噪渔阳。
沈郁兴神思,眺听发天章。
嵩岱终难学,丘陵徒自强。

奉和月夜听军乐应诏诗【注释】:

①旌门:古代城门名,这里指皇宫的城门。古堞:指古代城墙上的矮墙。徼道:古代城上或宫殿前的道路,这里指御道。深隍:古代帝王居住的宫室四周挖深沟以防水患,称为“隍”。

②月冷疑秋夜,山寒落夏霜:月光寒冷,使人怀疑是秋天,山峰寒冷,仿佛落下了夏天的霜。

③遥空澄暮色,清景散余光:远方的天空澄清,暮色清澈,美丽的景色渐渐消散在余晖之中。

④笳声喧陇水,鼓曲噪渔阳:边塞的鼓声喧哗,渔船的水波激荡,都在喧闹中传达着战争的紧张氛围。

⑤沈郁兴神思,眺听发天章:深沉的情绪激发出诗人的神思,眺望聆听间抒发出宏伟的篇章。

⑥嵩岱终难学,丘陵徒自强:即使像嵩山与岱山那样崇高的山峰终究难以学习,但丘陵之小,只能自强不息。

译文:
我站在宫廷大门之前,仰望古老的城墙,御道穿越深深的护城河。
月色寒冷,似乎让人怀疑是在秋天,山峰高耸,却像是夏季的霜降。
远望天空澄清,傍晚的景色清新透明,美丽的景色渐渐消失在余晖之中。
边疆的鼓声响起,渔阳的鼓声嘈杂,都在喧闹中传达出战争的紧张气息。
深沉的情绪激发了诗人的神思,眺望聆听之间抒发出宏伟的篇章。
即使是像嵩山与岱山那样的高山也难以效仿,但是丘陵之小,也只能自强不息。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应征之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危、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
首句写诗人身处宫廷门前,仰望古老城墙,御道穿越深沟。这两句通过描绘环境,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
颔联描绘了诗人所见之景——月光寒冷,山峰高耸,仿佛夏季的霜降。这两句通过对比月光与山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感受力。
颈联写诗人眺望天空,感受傍晚的美丽景色,同时感受到美丽景色渐隐于余晖之中。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也体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感受力。
尾联写诗人被朝廷征召入京,面对战争的喧嚣和鼓声的嘈杂,内心深感沉痛。他感叹即使是如嵩山岱山般的高山也难以效仿,只能自强不息。这两句既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担忧,也体现了他对自己责任的认识。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内心的抒发,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人民苦难的关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