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是时也,燕姬色沮,巴童心耻。巾拂两停,丸剑双止。虽邯郸其敢伦,岂阳阿之能拟。入卫国而乘轩,出吴都而倾市。守驯养于千龄,结长悲于万里。
【注释】
- 当是时也:当时。当,正值、正逢。
- 燕姬色沮:燕姬的容颜变得灰暗无光。燕姬:指美女。
- 巴童心耻:巴人(即四川一带)的儿童感到羞耻。巴童:指四川一带的儿童。
- 巾拂两停:用“巾拂”来比喻文采。巾:头巾。拂:衣袖。
- 丸剑双止:指剑法和武艺都停止不练了。丸剑:圆利的宝剑。
- 邯郸其敢伦:指赵国的赵胜不敢与之相提并论。邯郸:地名,此处代指赵国。
- 阳阿之能拟:指春秋时楚国人阳阿不能与之相比。阳阿:地名,在今湖北随县东北。
- 入卫国而乘轩:到卫国去乘坐国君的车。乘轩:乘车。
- 守驯养于千龄:守护着千年养育之恩。驯养:养育。
- 结长悲于万里:在万里之外留下了深深的悲痛。长悲:长久的悲哀。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中借美人的失宠和壮士的报国之情抒发自己的感慨。全诗四句,每句话都是一个独立的意思单元,但它们之间又有逻辑联系。第一句说美人的失宠,第二句写壮士的报国之心,第三句表现壮士对美人的眷恋,第四句写壮士为理想献身的决心。这四个意思单元,通过诗人的感情纽带连成一体。
诗的开始,诗人用“当是时”,点明时间。这时,美丽的燕姬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采,而那位巴地的少年也已经对武艺不屑一顾,他们各自怀着悔恨之情。“巾拂两停,丸剑双止。”这两句诗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悔恨,同时也暗示出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的失意与落寞。接着,诗人又以“虽”“岂”两字转折,表达了他对这两个人的态度。“虽”表示让步,“岂”表示反诘,表现出诗人对他们的鄙夷和轻视。最后一句“入卫国而乘轩,出吴都而倾市”,更是对这两个人的讽刺挖苦。这里,作者以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为例,将两位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对比。荆轲曾受到燕太子丹的信任,为了报答燕国的知遇之恩,毅然踏上了复仇之路。他身佩匕首,手执长剑,准备赴汤蹈火,为国家报仇雪恨。然而,当他潜入秦宫行刺时,却因寡不敌众而被杀死。荆轲的死,让燕太子丹痛不欲生。而那位巴地少年,虽然也曾受过荆轲的指点和鼓励,但他却没有继承荆轲的精神,反而选择了逃避现实的道路,成为了一个懦夫。
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写燕姬、巴童等人物的命运变化,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