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抑怀荡虑,扬榷易难。利涉以吉,天险以艰。于敌伊阻,在国斯便。勾践行霸于琅邪,夫差争长于黄川。葛相发叹而思正,曹后愧心于千魂。登高堞以详览,知吴濞之衰盛。戒东南之逆气,成刘后之宋圣。藉盐铁之殷阜,临淮楚之剽轻。盛几杖而弭心,怒抵局而遂争。忿爰盎之扶祸,惜徒伤于家令。匪条侯之忠毅,将七国之陵正。褒汉藩之治民,并访贤以昭明。侯文辩其谁在,曰邹阳与枚生。据忠辞于吴朝,执义说于梁庭。敷高才于兔园,虽正言而免刑。阙里既已千载,深儒流于末学。钦仲舒之睟容,遵缝掖于前躅。对园囿而不闚,下帷幕而论属。相端、非之两骄,遭弘、偃之双慝。恨有道之无时,步险涂以侧足。
闻宣武之大阅,反师旅于此廛。自皇运之都东,始昌业以济难。抗素旄于秦岭,扬朱旗于巴川。惧帝系之坠绪,故黜昏而崇贤。嘉收功以垂世,嗟在嗣而覆旃。德非陟而继宰,衅逾禹其必颠。
撰征赋
谢灵运颂扬刘禅功绩之作
- 背景介绍
- 高祖讨伐长安历史事件
- 骠骑将军道怜角色与职责
- 谢灵运作为咨议参军经历
- 创作动机
- 对刘禅兴国业绩赞扬
- 朝臣赋体文学表达方式
- 历史资料与文化背景结合
- 主要内容概述
- 描绘刘禅治理成效
- 展现智慧与德智双全形象
- 古今史料及地理信息融合
- 艺术手法分析
- 运用典故和比喻增强表现力
- 赋体文学形式特点
- 语言精炼与意象生动
- 文化价值评估
- 历史真实性与文学想象交融
- 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
- 刘禅形象在历史中地位
- 现代意义反思
- 历史人物评价标准探讨
- 文学作品在历史教育作用
- 现代社会价值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