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卞口而游历,迄西山而弭辔。观终古之幽愤,怀元王之冲粹。丁战国之权争,方恬心于道肆。学浮丘以就德,友三儒以成类。洁流始于初源,累仁基于前美。拨楚族之休烈,传芳素于来祀。强见誉于清虚,德致称于千里。或避宠以辞姻,或遗荣而不仕。政直言以安身,骏绝才以丧己。驱信道之成终,表昧世之亏始。悟介焉之已差,则不俟于终日。既防萌于未著,虽念德其何益。
尔乃孟陬发节,雷隐蛰惊。散叶荑柯,芳花饰萌。麦萋萋于旄丘,柳依依于高城。相雎鸠之集河,观鸣鹿之食萍。沂泗远兮清川急,秋冬近兮绪风袭。风流蕙兮水增澜,诉愁衿兮鉴戚颜。愁盈根而际,戚发条而成端。嗟我行之弥日,待征迈而言旋。荷庆云之优渥,周双七于此年。陶逸豫于京甸,违险难于行川。转归玄而眷恋,望修樯而流涟。愿关邺之遄清,迟华銮之凯旋。穆淳风于六合,溥洪泽于八埏。颁贤愚于大小,顺规矩于方圆。固四民之获所,宜税稷于莱田。苦邯郸之难步,庶行迷之易痊。长守朴以终稔,亦拙者之政焉。
【注释】
撰征赋:撰写的关于征伐的诗。
发卞口:从卞县出发,卞县在今河南开封。
游历:游览。
迄西山而弭辔:直到西山才停下来。
观终古之幽愤:观察自古以来的忧国忧民之情。
元王:指汉高祖刘邦,字季,封淮南王。
权争:政治斗争。
恬心于道肆:在道法自然中保持心态平和。
浮丘:指老子,传说中的道家人物。
三儒:指孔子、孟子、荀子三人,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洁流:纯洁的水流。
累仁基于前美:积累仁爱的基础在于以往的德行。
拨楚族之休烈,传芳素于来祀:铲除楚族的衰败荣耀,将美好的品德传承到后世。
强见誉于清虚:强烈地追求清高的名声。
德致称于千里:道德高尚的人可以远播声誉。
或避宠以辞姻:有的避开权贵之恩而拒绝婚配。
遗荣而不仕:放弃荣华富贵不去做官。
政直言以安身:主张直率坦诚以保全自身。
骏绝才以丧己:用超群的才华去牺牲自我。
驱信道之成终,表昧世之亏始:驱使信守正道的人完成自己的使命,表明愚昧的时代已经衰落。
悟介焉之已差,则不俟于终日:明白自己已经不同凡响,就不必等待一天的时间。
既防萌于未著,虽念德其何益:既然预防了苗头的发展,即使想到美德也是无济于事的。
尔乃孟陬发节,雷隐蛰惊:你于是在正月初一启程出发,雷声隐藏在冬眠的动物中。
散叶荑柯,芳花饰萌:树叶散落,细长的嫩枝上开着芳香的花,这是春天的景象。
麦萋萋于旄丘,柳依依于高城:麦田一片翠绿,长满了山坡;柳树依偎在高大的城墙旁。
相雎鸠之集河,观鸣鹿之食萍:观看着鸳鸯鸟聚集在大河里,观察着梅花鹿在水边觅食的情景。
沂泗远兮清川急,秋冬近兮绪风袭:沂水和泗水遥远,清川急流;秋冬季节临近,秋风袭来。
风流蕙兮水增澜,诉愁衿兮鉴戚颜:飘逸的蕙草在水边摇曳生姿,水波荡漾;愁绪满怀之人面对镜中的面容,映照出忧伤的神情。
愁盈根而际,戚发条而成端:忧愁填满了心胸,如同树枝上的枯叶一般;哀伤开始在内心形成,如同枝条末端的结痂。
嗟我行之弥日,待征迈而言旋:感叹我的行程一天比一天更长,等待着出征归来的时刻。
荷庆云之优渥,周双七于此年:承欢于天子的恩泽,庆祝皇帝赐予的福祉,这一年是双七节。
陶逸豫于京甸,违险难于行川:像陶渊明那样逍遥自在于京城之外,避开险阻艰难跋涉在江河之上。
转归玄而眷恋,望修樯而流涟:转而回到了家乡玄之地,心中充满依恋之情;望着停泊的船只,心中泛起涟漪。
愿关邺之遄清,迟华銮之凯旋:希望回到长安(关辅),迅速洗刷污名;期盼皇上凯旋归来,恢复帝业。
穆淳风于六合,溥洪泽于八埏:使四方都受到纯正风气的熏陶,广大的国土都沾满恩泽。
颁贤愚于大小,顺规矩于方圆:颁布贤人与愚人的典范,使人们遵循规则与规矩行事。
固四民之获所,宜税稷于莱田:确保农民有收获的土地,应当把土地分给农夫耕作。
苦邯郸之难步,庶行迷之易痊:忍受着邯郸(赵国)失去土地后的艰难处境,希望迷失道路的人们早日痊愈归家。
长守朴以终稔,亦拙者之政焉:长期坚守朴素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丰收,这也是一个明智的执政方式。
【赏析】
《撰征赋》是一首抒发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深切关怀的诗歌。全诗共八句173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诗人的出征准备和心情感受,第二部分描述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期待。此诗运用了大量的典故与比喻,表达了作者的忧国情怀和对人民的关爱。整首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