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巧言易标,拙辞难隐,斯言之玷,实深白圭。繁例难载,故略举四条。
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字以训正,义以理宣。而晋末篇章,依希其旨,始有“赏际奇至”之言,终有“抚叩酬酢”之语,每单举一字,指以为情。夫赏训锡赉,岂关心解;抚训执握,何预情理。《雅》、《颂》未闻,汉魏莫用,悬领似如可辩,课文了不成义,斯实情讹之所变,文浇之致弊。而宋来才英,未之或改,旧染成俗,非一朝也。
近代辞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语求蚩,反音取瑕,虽不屑于古,而有择于今焉。又制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然世远者太轻,时同者为尤矣。
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然谬于研求,或率意而断。《西京赋》称“中黄、育、获”之畴,而薛综谬注谓之“阉尹”,是不闻执雕虎之人也。又《周礼》井赋,旧有“匹马”;而应劭释匹,或量首数蹄,斯岂辩物之要哉?原夫古之正名,车两而马匹,匹两称目,以并耦为用。盖车贰佐乘,马俪骖服,服乘不只,故名号必双,名号一正,则虽单为匹矣。匹夫匹妇,亦配义矣。夫车马小义,而历代莫悟;辞赋近事,而千里致差;况钻灼经典,能不谬哉?夫辩匹而数首蹄,选勇而驱阉尹,失理太甚,故举以为戒。丹青初炳而后渝,文章岁久而弥光。若能隐括于一朝,可以无惭于千载也。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词语释义与译文:
- 解释: “巧言易标,拙辞难隐”,意为善于言辞的人往往容易被人记住,而拙于言辞的人则难以留下印象;“斯言之玷”指的是那些被批评为瑕疵的话或行为。
- 译文: 巧妙的言辞很容易被人们记住,而不擅长言辞的人则难以留下印象。这些被批评为瑕疵的话语或行为是真正的耻辱。
- “繁例难载”,意指复杂的事例难以详尽地记录下来。
- “故略举四条”,即仅列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 “若夫立文之道”,这里的“若夫”相当于“至于”,表示讨论的范围或起点。
- “惟字与义”,意思是只有文字和意义才是构成文章的核心。
- “字以训正,义以理宣”,意思是文字用来表达正确的概念,而意义则用来传达合理的信息。
- “而晋末篇章”,这里的“晋末”指的是晋朝末期,即大约在公元317年至420年之间。
- “依希其旨”,意思是这些作品只是依循作者的意图。
- “始有……终有……”,这里描述了某些作品开始时可能符合某种标准,但最终却背离了它。
- “单举一字,指以为情”,意味着这些作品经常只强调一个字或词作为中心思想,这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 “夫赏训锡赉”,“锡”通“赐”,指赏赐。
- “岂关心解”,意为这并不关乎理解或同情。
- “抚训执握”,意思是这些作品只是简单地抓住一个词或短语进行解释。
- “何预情理”,意为这些作品与情理无关,只是表面上的处理。
- “《雅》、《颂》未闻”,指没有听说过《雅》、《颂》等经典诗歌。
- “汉魏莫用”,表示汉代和魏代的作品也不受采用。
- “悬领似如可辩”,“领”意为领袖,这里指领导或引领。
- “课文了不成义”,意味着课文中的意义完全混乱,无法理解。
- “斯实情讹之所变,文浇之致弊”,这是刘勰对于文学堕落的解释,他认为这是由于情感的扭曲和文风的粗俗所导致的。
- “宋来才英,未之或改”,意味着自宋代以来,文人并没有改变这种不良的文风。
- 赏析:
- 这篇文章主要批评了当时文风的堕落,特别是晋末时期的文章,它们往往只是为了迎合读者的情感需求,而不是真正传达有价值的信息。
- 刘勰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实例,指出了这些作品的缺陷,例如只重视一个字的意义,忽视了全文的整体意义。
- 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如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华丽(“绮靡”)而非内容的深刻,以及缺乏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问题。
- 最后,刘勰呼吁文人应该回归到更为真实、有意义的写作上来,避免过度雕琢和表面的修饰,追求真正的艺术价值。
可以看出《文心雕龙·指瑕》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文学批评文章,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文学作品。刘勰通过这篇作品表达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看法和期望,希望文人能够回归文学的本质,创造出更加真实、深刻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