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镂薄窄衫袖,穿珠帖领巾。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
【注释】
三日曲水:古代帝王在三月三日举行曲水流觞之宴。河津,指黄河渡口,泛指渡口。解神:消愁。树下流杯客:指文人雅士。沙头渡水人:泛指行人。镂薄窄衫袖:指衣着轻薄。穿珠帖领巾:指佩戴的饰物。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百丈山,即华山。三晡(bū),古代计时法,一晡为两个小时,两晡为四小时,三晡为八小时。三晡未醉莫还家,意谓饮酒到半夜才回家。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池水中的水波如同镜子一样映照出人影,屋内的衣服散发出的香气却比不上花朵的香味。
【赏析】
此诗为作者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00年)所作,时年作者二十七岁。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任监察御史,曾与友人张籍、王吉一同游曲江。当时正值春光明媚,百花盛开之际,他们三人同饮于曲江亭上,并作了一首《惜牡丹花词》,白居易作七言绝句一首。后来白居易被贬官为江州司马,他怀念当年在长安的日子,又作《惜牡丹花词》。这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曲江亭上赏花饮酒的情景。
首联写赏花的时间和环境。从“三日曲水向河津”可见是春天,“日晚河边多解神”是说天色晚了,河边的人多得如神仙一般。这两句写出了赏花的时间是在白天,天气很好,而且人多。
颔联写赏花之人。从“树下流杯客”可知是文人雅士,“沙头渡水人”则可能是过路行人。这两句写出了赏花之人的身份有高雅之士和普通百姓两类。这一联写得细腻而富有生活气息。
颈联进一步刻画人物形象。从“镂薄窄衫袖”可见穿着打扮很讲究,“穿珠帖领巾”说明佩戴的饰品也相当华丽,这些细节都表现出赏花之人的身份高贵,生活奢华。
尾联以对比的形式写景抒情。从“百丈山头日欲斜”可以看出夕阳西下,时间已经很晚了,而“三晡未醉莫还家”,则是劝诫人们喝酒要适量,不要贪杯误事。最后两句写景,用池塘中水面倒映出来的人影来比喻自己的身影,用屋内飘荡着的衣香来形容花儿的美丽,都是非常生动的形象。
这首诗语言朴实明畅,风格清新自然;构思巧妙别致,结构紧凑完整;情景相生,意境优美;对仗工整,韵律和谐;用典贴切,寓意深长。全诗既写了赏花时的欢乐,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感慨,寓情于景中,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