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王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俱至丹阳墓所省殷扬州,殊有确然之志。既反,王、谢相谓曰:“渊源不起,当如苍生何?”深为忧叹。刘曰:“卿诸人真忧渊源不起邪?”

小庾临终,自表以子园客为代。朝廷虑其不从命,未知所遣,乃共议用桓温。刘尹曰:“使伊去,必能克定西楚,然恐不可复制。”

桓公将伐蜀,在事诸贤咸以李势在蜀既久,承藉累叶,且形据上流,三峡未易可克。唯刘尹云:“伊必能克蜀。观其蒲博,不必得,则不为。”

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郗超与谢玄不善。符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诗句释义与赏析:

诗句原文

戴安道年十余岁,在瓦官寺画。王长史见之曰:“此童非徒能画,亦终当致名。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注释与解析

  • 戴安道: 指的是画家戴逵,字安道,东晋时期著名的艺术家和学者。他擅长绘画,尤其以山水画著称。
  • 瓦官寺: 位于建康的一座著名佛寺,是当时文化和艺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 王长史: 即王濛,东晋时期的著名学者和政治家。他在见到戴逵的画作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 非徒: 不仅,不仅仅,表示超出一般的意思。
  • 终当致名: 最终将获得名声。这里的“致名”意为赢得声誉或成名。
  • 恨吾老,不见其盛时耳: 遗憾的是我年纪大了,无法看到他最辉煌的时刻。这里的“恨”表达了一种遗憾的情绪。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王濛对年轻画家戴逵的高度评价和期待。王濛在年轻时曾师从范宣,范宣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有所成就。而如今王濛亲眼见到戴逵年少时的才华,深感欣慰,同时也感到惋惜,因为他自己年岁已高,无法见证戴逵取得更大的成就。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表达,既显示了王濛对年轻一代的关爱,也体现了他对知识传承的重视。

诗中还蕴含了对年轻一代成长的祝福和期望。王濛希望戴逵能够继续他的艺术道路,不断探索和创新,最终赢得名声。这不仅是对戴逵个人的鼓励,也是对所有年轻艺术家的期望。

这首诗通过王濛的视角,展现了他对年轻艺术家的关心和期望,以及对艺术传承的关注。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东晋时期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重要文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