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仁母冬至举酒赐三子曰:“吾本谓度江托足无所。尔家有相,尔等并罗列吾前,复何忧?”周嵩起,长跪而泣曰:“不如阿母言。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闇,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唯阿奴碌碌,当在阿母目下耳!”

王大将军既亡,王应欲投世儒,世儒为江州。王含欲投王舒,舒为荆州。含语应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而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及睹衰危,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作意表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于江。彬闻应当来,密具船以待之,竟不得来,深以为恨。

武昌孟嘉作庾太尉州从事,已知名。褚太傅有知人鉴,罢豫章还,过武昌,问庾曰:“闻孟从事佳,今在此不?”庾云:“卿自求之。”褚眄睐良久,指嘉曰:“此君小异,得无是乎?”庾大笑曰:“然!”于时既叹褚之默识,又欣嘉之见赏。

这首诗出自《世说新语·识鉴第七》,是关于几位文人的典故。

诗句翻译及注释:

  1. 周伯仁的母亲在冬至时举酒赐给三个儿子,说:“我原本以为渡江之后可以依靠自己找到立足之地。你们家里有人,你们都可以在我面前列队,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2. 周嵩站起来,长跪着哭泣道:“不,母亲的话不对。伯仁这个人志向宏大但才能短小,声名显赫但见识浅薄,喜欢利用别人的弱点,这不是保全自己之道。我性格倔强,也不被世人所容。只有我的侄子阿奴平庸无奇,应该还在母亲的庇护下吧。”
  3. 王大将军(王敦)死后,王应想要投奔世儒为官,世儒在江州任职。王含想要投奔王舒,王舒在荆州任职。王含对王应说:“大将军平时与江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而你却要投靠他。”王应回答道:“这正是所以该去的原因。江州在强盛之时能够挺身而出,面对不同意见也能坚持原则,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等到见到衰败危险,一定会心生同情。荆州守规矩,岂能做出意料之外的举动?”王含没有听从,最后两人一同投奔了王舒。王舒果然将王含父子沉入了江中。孟彬听说王应将会来,秘密地准备了船只等候,但最终未能见到。孟彬为此非常遗憾。
  4. 武昌孟嘉担任庾太尉州的从事,已经闻名。褚太傅具有识别人才的眼光,罢官返回后路过武昌,询问庾仲躬:“听说孟从事是个出色的人,现在在这里吗?”庾仲躬回答说:“你自己去找吧。”褚凝视良久,指着孟嘉说:“这位君好像有点不一样,莫非就是他吗?”庾仲躬大笑说:“正是!”那时既赞叹褚太傅默默识人的本事,又欣赏孟嘉得到赏识的喜悦。

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几个人物的故事,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言语展示了他们的品性和性格。周伯仁的母亲通过观察儿子们的表现来判断他们的性格特点;王应虽然才华出众,但也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王含有着倔强的性格,不愿意屈服于他人;孟嘉作为庾仲躬的幕僚,以其卓越的才能获得了褚太傅的高度评价。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价值观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