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忱死,西镇未定,朝贵人人有望。时殷仲堪在门下,虽居机要,资名轻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许。晋孝武欲拔亲近腹心,遂以殷为荆州。事定,诏未出。王珣问殷曰:“陕西何故未有处分?”殷曰:“已有人。”王历问公卿,咸云“非”。王自计才地必应在己,复问:“非我邪?”殷曰:“亦似非。”其夜诏出用殷。王语所亲曰:“岂有黄门郎而受如此任?仲堪此举乃是国之亡徵。”
世说新语 · 识鉴第七王忱死后,西部边境还没有安定,朝中贵要人人都有希望。当时殷仲堪在门下,虽然居机要之位,但名气不大,人情没有把他看作一方诸侯看待。晋孝武帝想要拔擢亲近的心腹,于是任命殷仲堪为荆州。事成之后,诏书还没有出来。王珣问殷仲堪:“为什么陕西还没有做出安排?”殷仲堪说:“已经有人了。”王珣询问公卿,众人都说“不是”。王珣自己估计自己的才干地位必定能胜任,又问:“难道是我吗?”殷仲堪说:“好像不是。”那夜皇帝就下诏任用殷仲堪。王珣对亲信的人说:“怎么会让黄门郎接受这样的重任?仲堪这次举动简直是国家的灭亡征兆。”
【注释】
①王忱:字道重,东晋大臣。王敦的堂弟,曾任中军长史。西镇:指西晋的镇南将军王敦。镇南大将军:官名,三国魏置,掌领南方各郡军事。②西镇未定:即指晋元帝司马睿尚未正式称帝。③朝贵人:指朝廷中的显贵。④殷仲堪:字道群,陈国阳夏人,高平陵王司马岳的女婿,晋元帝的舅舅。⑤虽居机要:意思是虽然身处重要职务。⑥资名:资望。⑦方岳:相当于州牧、刺史。⑧晋孝武:指晋孝武帝司马曜。⑨拔亲近腹心:选拔亲近信赖的人。⑩遂以殷为荆州:于是任命殷仲堪为荆州都督。⑩事定:事情成功。12诏:诏书。13黄门郎:官名,掌管宫内事务。14亡徵:灭亡的征兆。15所亲:亲信的人。16岂有:哪里会有。17黄门郎而受如此任:黄门郎是宫中的低等官职,殷仲堪被任命为荆州都督,这是国家的重大决策,怎么可以由一个黄门郎来承担?18仲堪此举:殷仲堪的举动。19乃是国之亡徵:这正是国家的灭亡征兆。
【赏析】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记载了晋元帝时期发生的一件大事。晋元帝司马绍即位后,由于担心各地割据势力不服,所以不断派使者去各地宣旨,要求地方官员忠于中央,不得自立为王。然而,这些使者到了各地,往往被当地的军阀或大族拒之门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晋元帝特地提拔了一批亲信和信任的大臣担任州刺史等职务。殷仲堪就是其中之一。
殷仲堪原是陈国阳夏人,高平陵王司马岳的女婿,晋元帝的舅舅。他在担任荆州刺史时,因为受到朝廷重用而备受人们尊敬。然而,当他被提升为荆州都督时,他的名声却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这些人认为,殷仲堪只是一个黄门郎,怎么可能承担得起这样重大的职务呢?他们甚至怀疑这是否是朝廷的阴谋。
事实证明这些人的质疑是错误的。殷仲堪不负众望,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他不仅稳定了局势,还使得荆州成为一片升平之地。他的政绩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赞誉,也让他成为了一代名臣。
殷仲堪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才能。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够胜任重要职务并取得成功。而那些自以为是、自视甚高的人往往只会成为别人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