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后诸王骄汰,轻遘祸难,于是寇盗处处蚁合,郡国多以无备,不能制服,遂渐炽盛,皆如公言。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闇与之理会。王夷甫亦叹云:“公闇与道合。”
王夷甫父乂为平北将军,有公事,使行人论不得。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夷甫时总角,姿才秀异,叙致既快,事加有理,涛甚奇之。既退,看之不辍,乃叹曰:“生儿不当如王夷甫邪?”羊祜曰:“乱天下者,必此子也!”
潘阳仲见王敦小时,谓曰:“君蜂目已露,但豺声未振耳。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诗句:世说新语·识鉴第七译文:晋武帝在宣武场讲武,他希望偃武修文,亲自来到现场,召集群臣。山涛认为这样做不合适,于是与诸尚书谈论孙、吴用兵的本意。然后进行了深入讨论,所有人都赞叹不已。
注释:晋武帝,即司马炎,是三国时期晋国的开国皇帝,他的祖父司马懿曾担任魏国丞相和大将军,父亲司马昭也曾担任魏朝宰相。晋武帝在位期间,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提倡文治、偃武修文等。
赏析:晋武帝在宣武场讲武,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军事才能和统治成果,同时也是为了向群臣传达一个明确的信息——他希望通过偃武修文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山涛作为一位有见识的大臣,对这一做法表示了担忧。他认为,这种做法可能会影响到国家的武力,因为过分强调文治而忽视武力,可能会导致国家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缺乏足够的防御力量。山涛还进一步指出,孙、吴两国虽然在战争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这种以战养战的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一旦战争结束,国家就会面临极大的危机。因此,他建议晋武帝应该更加注重文治而非单纯的武力。
晋武帝并未完全采纳山涛的建议,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政策。他认为,通过讲武来展示自己的威武之才和统一之志,可以激发群臣的积极性,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此外,他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醒群臣,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和智慧的君主,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
尽管山涛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但他的担忧和智慧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在一个重视武力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平衡武力与文治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