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何晏、邓扬、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二贤若穆,则国之休,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何晏、邓扬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多言多衅,妒前无亲。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诗句:

  1. 世说新语 · 识鉴第七
  2. 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3. 曹公问裴潜曰:“卿昔与刘备共在荆州,卿以备才如何?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不能为治。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4. 何晏、邓扬、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太初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二贤若穆,则国之休,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傅曰:“夏侯太初,志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何晏、邓扬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多言多衅,妒前无亲。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

译文:

  1.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关于曹公年轻时见到乔玄的事情。乔玄认为曹操有能力拨乱反正,治理国家,但同时也指出曹操是乱世的英雄,治世的奸贼。他遗憾自己年纪大了,无法看到曹操的富贵,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代。

  2. 曹操曾经询问裴潜对于刘备的看法。裴潜说刘备如果在中国执政,可能会扰乱百姓,但无法治理好国家。如果刘备能够守住边疆,成为一方之主也是不错的选择。

  3. 何晏、邓扬和夏侯玄都希望结交傅嘏。然而傅嘏始终没有接受他们的邀请。这些人就通过荀粲劝说傅嘏接受他们的关系。荀粲对傅嘏说:“夏侯玄当时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非常谦虚地对待你,但你对他的态度却让双方难以亲近。如果你和他结交,那么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和谐;如果不和他结交,那么就会产生隔阂。如果这两个人和睦相处,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福气,这正像蔺相如对待廉颇一样。但是傅嘏却说:“夏侯玄志向远大,但心却很劳累,他善于讨好别人,但实际上是一个会颠覆国家的人。何晏、邓扬有才能但是浮躁,博学但缺乏实际内容,对外喜欢利益却内心空虚,重视相同的东西而厌恶不同的东西,喜欢多说话却又嫉妒别人先说。多话容易产生矛盾,嫉妒别人的先言就没有亲近感。根据我的观察,这三个人都是不可信任的人。虽然我们疏远他们可能还会面临危险,但至少不应该亲近他们。”后来他们都按照傅嘏的话去做了。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以及各个人物之间的交往和评价。通过对乔玄、裴潜、何晏等人物的描写,展示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通过傅嘏对这些人物的评价和态度,揭示了他对政治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这首诗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