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锡世雄凉州,以力弱诣京师,虽远方殊类,亦边人之桀也。闻皇京多才,钦羡弥至。犹在渚住,司马著作往诣之。言容鄙陋,无可观听。天锡心甚悔来,以遐外可以自固。王弥有俊才美誉,当时闻而造焉。既至,天锡见其风神清令,言话如流,陈说古今,无不贯悉。又谙人物氏族,中来皆有证据。天锡讶服。

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悦之间,遂致疑隙。然每至兴会,故有相思。时恭尝行散至京口谢堂,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恭目之曰:“王大故自濯濯。”

司马太傅为二王目曰:“孝伯亭亭直上,阿大罗罗清疏。”

王恭有清辞简旨,能叙说,而读书少,颇有重出。有人道孝伯常有新意,不觉为烦。

殷仲堪丧后,桓玄问仲文:“卿家仲堪,定是何似人?”仲文曰:“虽不能休明一世,足以映彻九泉。”

诗句:世说新语·赏誉第八译文:张天锡世代雄踞凉州,因势力衰弱来到京城,虽为远方异族,却也是边疆之豪杰。听闻皇京多才,心生向往。在江渚停泊时,司马著作前往拜访他,言语仪容不修边幅,不值得一听再看。

注释:

  • 译文中的“世说新语”是刘义庆所编纂的笔记体小说集,收录了自汉魏至东晋期间的轶事逸闻。
  • “赏誉”指的是对人物品行、才能等进行赞赏和评价,是当时品评人物风气的产物。
  • “凉州”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历史上曾是一个强盛的地区,张天锡家族在此有深厚的根基。
  • “势力衰弱”形容张天锡家族在面对苻坚攻凉州的战役后失去了原有的权力与地位,不得不投奔晋朝。
  • “京城”泛指当时的首都建康(今南京),象征着政治中心和人才荟萃之地。
  • “远方异族”指张天锡虽然是凉州人,却属于非汉族的族群,这在当时社会是一种特殊身份的象征。
  • “豪杰”是对张天锡在凉州时期表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的高度赞誉。
  • “王恭”和“王弥”都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他们的故事在《世说新语》中有所记载。
  • “司马著作”指的是司马道子,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高官,与张天锡有过交流。
  • “钦羡”表达了张天锡对司马著作等朝廷人士的敬慕之情。
  • “遐外”意指遥远的地方,这里指代张天锡自己的地域背景。
  • “可以自固”意味着张天锡认为远离帝都能够保持个人安全。
  • “王弥”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他的事迹在文中被提及,表明其在当时受到广泛的认可。
  • “孝伯”是指王恭,他的名字出现在诗中,暗示着两人之间有着某种情感纠葛或相互认可的关系。
  • “清辞简旨”形容王恭文风清丽,言辞简练而意蕴深远。
  • “读书少”可能指王恭虽然有才学,但涉猎书籍不多,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知识深度。
  • “重出”在这里可能指的是王恭的言论或作品中出现了重复的内容,暗示他在某些方面缺乏独创性或深刻的见解。
  • “桓玄问仲文”涉及桓玄询问殷仲堪的情况,这是关于王恭与殷仲堪之间关系的典故。
  • “卿家仲堪”指的是殷仲堪,他在文中被赋予了一定的评价,显示了当时对人物评价的社会风气。
  • 王恭有清词简旨,能叙说,而读书少,颇有重出;有人道孝伯常有新意,不觉为之烦。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张天锡与司马著作的交往,展现了东晋时期文人雅士之间的交流和品味。诗中的张天锡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才华吸引了司马著作,而司马著作则通过对其的品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审美追求。同时,此诗也揭示了个体在历史变迁中的地位和命运,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