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丞相为扬州,遣八部从事之职。顾和时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奏二千石官长得失,至和独无言。王问顾曰:“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丞相咨嗟称佳,诸从事自视缺然也。

苏峻东征沈充,请吏部郎陆迈与俱。将至吴,密敕左右,令入阊门放火以示威。陆知其意,谓峻曰:“吴治平未久,必将有乱。若为乱阶,请从我家始。”峻遂止。

陆玩拜司空,有人诣之,索美酒,得,便自起,泻箸梁柱间地,祝曰:“当今乏才,以尔为柱石之用,莫倾人栋梁。”玩笑曰:“戢卿良箴。”

小庾在荆州,公朝大会,问诸僚佐曰:“我欲为汉高、魏武何如?”一坐莫答,长史江虨曰:“愿明公为桓、文之事,不愿作汉高、魏武也。”

诗句:
1 王丞相为扬州,遣八部从事之职。顾和时为下传还,同时俱见。诸从事各奏二千石官长得失,至和独无言。王问顾曰:“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丞相咨嗟称佳,诸从事自视缺然也。

  • 注释:
  • “王丞相”:指东晋时期的著名丞相王导。
  • “扬州”:当时的一个州郡名。
  • “八部从事”:指八位负责不同政务的官员。
  • “顾和”:顾恺之的侄子,当时任下传令史。
  • “二千石官长”:两千石指的是高级官员,官长即负责人、长官。
  • “网漏吞舟”:比喻治理国家时过于严苛,连像船一样大的物体都难逃法网。
  • “咨嗟称佳”:赞叹顾和的回答。
  • “诸从事”:其他七位官员。
  • “阙然”:空缺的样子。
  1. 苏峻东征沈充,请吏部郎陆迈与俱。将至吴,密敕左右,令入阊门放火以示威。陆知其意,谓峻曰:“吴治平未久,必将有乱。若为乱阶,请从我家始。”峻遂止。
  • 注释:
  • “苏峻”:东晋末年的叛将。
  • “吏部郎”:古代官职之一,掌管选拔官吏。
  • “阊门”:古地名,此处泛指城门或关口。
  • “家”:这里是指个人或家族。
  • “治平”:太平安定的局面。
  • “乱阶”:造成动乱的原因或根源。
  • “放火”:在这里指制造混乱的行为。
  1. 陆玩拜司空,有人诣之,索美酒,得,便自起,泻箸梁柱间地,祝曰:“当今乏才,以尔为柱石之用,莫倾人栋梁。”玩笑曰:“戢卿良箴。”
  • 注释:
  • “司空”:古代的一种官职。
  • “谒者”:古代的一种职务。
  • “楹”:建筑中的横梁。
  • “柱石”:比喻稳固的基础或支撑物。
  • “柱石用”:用作支撑柱石。
  • “无倾人栋梁”:没有人能颠覆国家的稳定。
  • “戢卿良箴”:是陆玩对来访者的祝福语。
  1. 小庾在荆州,公朝大会,问诸僚佐曰:“我欲为汉高、魏武何如?”一坐莫答,长史江虨曰:“愿明公为桓、文之事,不愿作汉高、魏武也。”
  • 注释:
  • “小庾”:指的是庾亮,字世南,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名士。
  • “公朝”:朝廷。
  • “掾属”:指下属官员。
  • “汉高”: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 “魏武”:三国时期曹操(字孟德)。
  • “桓文”:东汉开国皇帝刘备(字玄德)。
  • “事”:这里指处理事务的能力。
  • “愿明公为桓文之事”:希望您能像他们一样处理事务。
  • “不愿作汉高、魏武也”:表示不希望您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两位乱世帝王。

赏析:
这首诗通过四段历史典故,展现了四位不同身份的人物在面对政治问题时的应对策略。第一段描述王导对政事的宽容与审慎,第二段描绘苏峻对局势的担忧及采取的谨慎措施,第三段讲述陆玩在担任司空期间,对人才的珍视和对政治的谨慎,第四段则是庾亮在朝廷上提出自己对治理国家的期望,希望像汉代和魏国的开国皇帝那样处理事务,避免成为乱世之人。这些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政治舞台上的智慧和谨慎,以及他们对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