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堕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桓南郡好猎,每田狩,车骑甚盛。五六十里中,旌旗蔽隰。骋良马,驰击若飞,双甄所指,不避陵壑。或行陈不整,(上鹿下君)兔腾逸,参佐无不被系束。桓道恭,玄之族也,时为贼曹参军,颇敢直言。常自带绛绵绳箸腰中,玄问“此何为?”答曰:“公猎,好缚人士,会当被缚,手不能堪芒也。”玄自此小差。
王绪、王国宝相为唇齿,并上下权要。王大不平其如此,乃谓绪曰:“汝为此欻欻,曾不虑狱吏之为贵乎?”
桓玄欲以谢太傅宅为营,谢混曰:“召伯之仁,犹惠及甘棠;文靖之德,更不保五亩之宅。”玄惭而止。
诗句
1. “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堕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
- 注释:远公(指慧远法师),年事已高,但仍坚持讲学。他的弟子中有的因懈怠而堕落,他对此表示失望,但仍然鼓励他们要有像早晨阳光一样的精神,与时代同步前进。
2. “桓南郡好猎,每田狩,车骑甚盛。五六十里中,旌旗蔽隰。骋良马,驰击若飞,双甄所指,不避陵壑。或行陈不整,(上鹿下君)兔腾逸,参佐无不被系束。”
- 注释:桓南郡(即桓玄)喜欢打猎,每次狩猎时,随从的车马非常多,旌旗飘扬遮天蔽日。他用良马追逐兔子,奔跑的速度非常快,甚至能跳过小山丘和深谷。有时队伍行进秩序混乱,一些猎物逃脱了,所有参与的人都被捆绑起来。
3. “王绪、王国宝相为唇齿,并上下权要。王大不平其如此,乃谓绪曰:“汝为此欻欻,曾不虑狱吏之为贵乎?””
- 注释:王绪和王国宝相互勾结,成为上下级官员之间的重要人物。王大对这种状况感到不满,于是质问王绪说:“你这样做,难道不担心被狱吏抓住吗?”
译文
- 慧远法师虽然年龄已高,但是仍然勤勉地讲授佛法,即使有弟子懈怠,他也从不放弃对他们的期望。
- 桓南郡非常喜欢打猎,每次出游都伴随着众多随从和华丽的装备,他骑马奔驰如同飞鸟掠过天空,连山沟里也难逃他的目光。有时候队伍行军不整齐,一些动物逃脱后,所有人都会被捆绑着。
- 王绪和王国宝互相勾结,是上下级官员之间的关键人物。王大对这种情况感到不满,于是他责备王绪说:“你这样做,难道不担心被狱吏抓住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重要历史人物的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慧远法师虽然年迈依然坚持讲学,体现了他的执着和坚定。桓南郡则通过狩猎来显示自己的权力和威严,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统治者的奢侈和放纵的生活方式。而王绪和王国宝则是典型的权贵勾结,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王大的不满和责问,表达了他对这种行为的不容忍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