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车骑道谢公:“游肆复无乃高唱,但恭坐捻鼻顾睐,便自有寝处山泽闲仪。”

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孙兴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

庾长仁与诸弟入吴,欲住亭中宿。诸弟先上,见群小满屋,都无相避意。长仁曰:“我试观之。”乃策杖将一小儿,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

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

诗句

  1. 世说新语 · 容止第十四:谢车骑道谢公:“游肆复无乃高唱,但恭坐捻鼻顾睐,便自有寝处山泽闲仪。”
    译文:谢玄(车骑)对谢安说:“在酒馆中游玩,我并没有高声歌唱,只是端坐,捻着鼻子,环视四周,便自有如山林般闲适的风度。”

  2. 谢公云:“见林公双眼,黯黯明黑。”孙兴公见林公:“棱棱露其爽。”
    译文:谢安说:“我看到林公的眼睛,是那么深邃明亮。”孙兴公见到林公时说:“他的眉目间透露出一种清爽之气。”

  3. 庾长仁与诸弟入吴,欲住亭中宿。诸弟先上,见群小满屋,都无相避意。长仁曰:“我试观之。”乃策杖将一小儿,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
    译文:庾翼和兄弟们进入吴地时,打算在亭子里住宿。他们先上去了,看见许多小人挤满了屋子,没有避开的意思。庾翼就说:“我试试看。”于是拿着拐杖带着一个小孩儿,才刚进门,那些客人就望着他那神采飞扬的风采,一下子都躲开了。

  4. 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
    译文:有人赞叹王忱(字恭),说:“他身材挺拔,就像春天的柳树一样清秀。”

注释

  1. 世说新语 · 容止第十四:这一句出自东晋时期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书中主要记载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言行轶事,以及一些人的思想、性格、言谈等方面的情况。“容止”是指人的容貌和举止,“第十四”则表示这是该篇中的第14则故事。

  2. 谢车骑道谢公:这里的“车骑”指的是谢灵运,他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画家,有“山水诗人之祖”的美誉。谢灵运曾担任过太守等官职,并有诗作传世。这里所说的“谢公”,即指谢安,他是东晋时期的宰相,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著称于世。

  3. 见林公双眼:林公指的是林学士,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家,曾任太子舍人,后来成为尚书左仆射。这里所说的“双眼”,是指林学士的眼神清澈深邃。

  4. 孙兴公见林公:孙兴公指的是孙绰,他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曾任著作郎和秘书监等职,以文章名世。《世说新语》中提到的“孙兴公见林公”,可能是指孙绰在见到林学士时的情景。

  5. 庾长仁与诸弟入吴,欲住亭中宿:庾长仁是东晋时期的人物,他的家族世代为官,他本人也是一位官员。这里所说的“入吴”,是指前往吴地。“欲住亭中宿”,表明他们在吴地停留下来休息。

  6. 诸弟先上:这里的“上”指的是登上高处或进入某个地方。“诸弟先上”意味着庾长仁的弟弟们先行到达了某个地方。

  7. 见群小满屋:这里的“群小”指的是一群小人或者小人群体。“满屋”则表示这些人已经填满了整个屋子。

  8. 都无相避意:这里的“相避意”可以理解为避开的意思。“都无相避意”意味着庾长仁和他的弟弟们并没有因为屋子里有小人而选择避开这个地方。

  9. 我试观之:这里的“我”指的是庾长仁。他在这里尝试着去观察这些小人的行为。

  10. 策杖将一小儿:这里的“策杖”指的是拿拐杖。“将一小儿”则表示带领着一个小孩。庾长仁可能是想通过这个小孩来观察这些人的行为。

  11. 诸客望其神姿:这里的“诸客”指的是周围的客人或者其他的人。“望其神姿”则表示观看庾长仁和他的小孩的神态。

  12. 一时退匿:这里的“一时”表示突然之间。“退匿”则意味着这些客人突然之间选择了躲避。

赏析

这四句诗描绘了几位文人墨客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和反应,通过他们的举止和神态展现了各自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缩影,即人们在面对不同场合和人物时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和行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