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后王逸少下,与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规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右军答曰:“唯丘壑独存。”
王敬豫有美形,问讯王公。王公抚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称!”又云:“敬豫事事似王公。”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曰:“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
刘尹道桓公: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
王敬伦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入。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
诗句:
-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 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竟坐甚得任乐。后王逸少下,与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规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右军答曰:“唯丘壑独存。”
- 王敬豫有美形,问讯王公。王公抚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称!”又云:“敬豫事事似王公。”
-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曰:“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
- 刘尹道桓公:鬓如反猬皮,眉如紫石棱,自是孙仲谋、司马宣王一流人。
- 王敬伦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入。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
译文:
- 庾亮住在武昌的时候,秋天的夜晚,景色宜人,令人赏心悦目。他的下属们,殷浩和王胡之等人登上南楼吟咏。音乐声开始响起,听到门外有脚步声,非常响亮。众人知道那是庾亮来了。不一会儿,他们带着十多个人走了进来。大家都想站起来避开他。庾亮慢条斯理地说:“各位请留步,我在这个地方的兴致还很深。”于是,就坐在胡床上,和大家一起吟诗作乐,一直玩得很尽兴。后来王献之下来,和丞相谈起这件事。丞相说:“庾亮的风度风采,现在不得不稍微减退了。”右军将军回答说:“只有山野风光依然存在。”
- 王敬豫有美丽的容貌,去问候王导。王导拍拍他的肩头说:“阿奴(即王敬豫)遗憾自己的才华不足以匹配!”又称赞王敬豫事事像王公(王导)。
- 王羲之见到杜弘治的时候,赞叹道:“他的脸像凝固的白脂,眼睛像黑色的漆点,这真是像神仙一般的人物。”当时人们称王羲之为“王长史”的人,蔡谟却说:“我遗憾没有见过杜弘治。”
- 刘惔评价桓温:“他的鬓角像翻卷的刺猬皮一样,眉毛像紫色的石头边缘,确实是像孙仲谋和司马懿那样的一流人物。”
- 王献之风度神采酷似他的父亲,被任命为侍中,并被赐给桓温官位。桓温从大门进去时,看见王献之,说道:“大儿子果然有自己的风度啊!”
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几位文人雅士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风采。庾亮作为东晋时期的名流,不仅在政治舞台上有一席之地,其个人生活和艺术修养也同样受到赞誉。通过这些描述,我们能够感受到庾亮的儒雅风流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的多样性。
- 文中提及的王羲之、王献之以及杜弘治等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或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和事迹至今仍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他们的风采各异,但都体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 文章通过对这些文人的描述,传递了一种对美好事物追求和赞美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个体的赞美,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鼓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