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长齐雅有体量,而才学非所经。初宦当出,虞存嘲之曰:“与卿约法三章:谈者死,文笔者刑,商略抵罪。”魏怡然而笑,无忤于色。

郗嘉宾书与袁虎,道戴安道、谢居士云:“恒任之风,当有所弘耳。”以袁无恒,故以此激之。

范启与郗嘉宾书曰:“子敬举体无饶纵,掇皮无余润。”郗答曰:“举体无余润,何如举体非真者?”范性矜假多烦,故嘲之。

二郗奉道,二何奉佛,皆以财贿。谢中郎云:“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

王文度在西州,与林法师讲,韩、孙诸人并在坐。林公理每欲小屈,孙兴公曰:“法师今日如著弊絮在荆棘中,触地挂阂。”

范荣期见郗超俗情不淡,戏之曰:“夷、齐、巢、许,一诣垂名。何必劳神苦形,支策据梧邪?”郗未答。韩康伯曰:“何不使游刃皆虚?”

诗句释义:

  1. 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 - 这两句出自《世说新语》的“排调”部分,主要讲述人物间的相互戏谑与辩论。
  2. 魏长齐雅有体量 - 魏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名)具有雅致和度量。
  3. 而才学非所经 - 虽然才学过人,但对于这些才学来说却并非擅长或精通。
  4. 虞存嘲之曰 - 虞存对魏长进行嘲讽。
  5. 谈者死,文笔者刑,商略抵罪 - 这里用三章法来警告魏长,即如果谈论则被杀,写作将被处罚,讨论会被定罪。
  6. 郗嘉宾书与袁虎,道戴安道、谢居士云* - 郗嘉宾写了一封信给袁虎,提到戴安道和谢居士的事情。戴安道和谢居士在郗嘉宾看来是值得尊敬的。
  7. 范启与郗嘉宾书曰 - 范启写给郗嘉宾的信。
  8. 子敬举体无饶纵,掇皮无余润 - 指的是谢安的为人处世方式。
  9. 郗答曰:“举体无余润,何如举体非真者?” - 郗超的回答表明他并不认同郗嘉宾的看法。
  10. 王文度在西州,与林法师讲,韩、孙诸人并在坐 - 王坦之在西州和林法师讨论佛法。
  11. 林公理每欲小屈 - 林法师每次都想要让步。
  12. 孙兴公曰:“法师今日如著弊絮在荆棘中,触地挂阂。” - 孙兴公认为林法师处于困境之中。
  13. 范荣期见郗超俗情不淡,戏之曰 - 范荣期看到郗超对世俗之事没有过分追求,便开玩笑说。
  14. 何不使游刃皆虚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什么不能让一切事务都达到极致,保持一种平和的状态。

译文:

  1. 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 - 这两句来自《世说新语》的“排调”部分,主要是关于人物之间的对话和辩论。
  2. 魏长齐雅有体量,而才学非所经 - 魏长很有品味,但才能学识并非他所擅长。
  3. 初宦当出,虞存嘲之曰 - 刚开始做官的时候,虞存嘲笑魏长。
  4. 谈者死,文笔者刑,商略抵罪 - 如果谈论会被杀,写作也会被处罚,讨论就会被定罪。
  5. 郗嘉宾书与袁虎,道戴安道、谢居士云* - 郗嘉宾写信给袁虎,提到了戴安道和谢居士。
  6. 范启与郗嘉宾书曰 - 范启写信给郗嘉宾。
  7. 子敬举体无饶纵,掇皮无余润 - 指谢安行事谨慎,不张扬。
  8. 郗答曰:“举体无余润,何如举体非真者?” - 郗超回答说:“如果你的身体都是真的,那还有什么多余的滋润呢?不如全身都是假的。”
  9. 王文度在西州,与林法师讲,韩、孙诸人并在坐 - 王坦之在西州和林法师讨论佛理。
  10. 林公理每欲小屈 - 林法师总是想要让步。
  11. 孙兴公曰:“法师今日如著弊絮在荆棘中,触地挂阂。” - 孙兴公认为林法师处于困境之中。
  12. 范荣期见郗超俗情不淡,戏之曰 - 范荣期看到了郗超不追求世俗名利的样子,于是开玩笑说。
  13. 何不使游刃皆虚 - 为什么不能让一切事务都达到极致,保持一种平和的状态。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魏晋风度的一种典型表现,即崇尚自然、不事张扬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通过对魏长、郗嘉宾等人的对话和行动的描述,展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对道德修养和生活哲学的追求。诗中的语言风趣幽默,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思想风貌,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世事的淡然态度和对佛教思想的接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