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重熙与谢公书,道:“王敬仁闻一年少怀问鼎。不知桓公德衰,为复后生可畏?”

张苍梧是张凭之祖,尝语凭父曰:“我不如汝。”凭父未解所以。苍梧曰:“汝有佳儿。”凭时年数岁,敛手曰:“阿翁,讵宜以子戏父?”

习凿齿、孙兴公未相识,同在桓公坐。桓语孙“可与习参军共语。”孙云:“‘蠢尔蛮荆’,敢与大邦为讎?”习云:“‘薄伐猃狁’,至于太原。”

桓豹奴是王丹阳外生,形似其舅,桓甚讳之。宣武云:“不恒相似,时似耳!恒似是形,时似是神。”桓逾不说。

王子猷诣谢万,林公先在坐,瞻瞩甚高。王曰:“若林公须发并全,神情当复胜此不?”谢曰:“唇齿相须,不可以偏亡。须发何关于神明?”林公意甚恶。曰:“七尺之躯,今日委君二贤。”

这首诗是《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中的一段。以下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郗重熙给谢公写信,说:“王敬仁听说有一年少的人问鼎中原。”
  2. “道”是“讲述”的意思,“王敬仁”指的是晋朝的桓温,”闻”是听到的意思,”一年”是虚数,指年轻,”怀”是“询问”的意思,”问鼎”是指争夺天下的意思。”不知桓公德衰,为复后生可畏?”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知道桓温的道德衰退了,那么年轻一代又是否值得畏惧?”
  3. “张苍梧”是张凭的父亲,”尝语凭父曰:“我不如汝。”凭父未解所以”意思是他曾经对张凭的父亲说:“我不如你。”张凭的父亲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说。” 这句话表达了张苍梧对自己的谦虚和承认自己的不足。
  4. “时年数岁”是指张凭当时只有几岁,”敛手曰:“阿翁,讵宜以子戏父?””意思是他收敛起手来说,“您怎么可以拿我开玩笑呢?”这是在责备他的父亲不应该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5. “习凿齿、孙兴公未相识,同在桓公坐”意思是两位学者并不认识,但一起坐在桓温的座位上。”桓语孙“可与习参军共语。”孙云:“蠢尔蛮荆”,敢与大邦为讎?“习云:“薄伐猃狁”,至于太原。”” 意思是桓温告诉孙盛,可以和习凿齿交谈。孙盛回应道:“我们这些蛮夷怎能和大国为敌?”而习凿齿回应道:“我们只是去讨伐那些侵略者,直到太原。”
  6. “桓豹奴是王丹阳外生,形似其舅,桓甚讳之” 意思是桓温的儿子桓豹奴长相很像他舅舅王坦之,桓温对此感到很不自在。”宣武云:“不恒相似,时似耳!恒似是形,时似是神。”桓逾不说。” 意思是东晋大将王坦之(宣武)说:“不是一直都相似,有时相似罢了。恒似是形状,时似是精神。”桓温听了很不高兴。
  7. “王子猷诣谢万,林公先在坐,瞻瞩甚高” 这句话的意思是王子猷去拜访谢万,而谢万已经在那里坐着。”瞻瞩甚高”表示他对王子猷的评价很高。”王曰:“若林公须发并全,神情当复胜此不?”谢曰:“唇齿相须,不可以偏亡。须发何关于神明?”林公意甚恶。曰:“七尺之躯,今日委君二贤。”” 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献之问谢安:“如果林公的头发胡须都还在的话,他的精神风貌会比现在更出众吗?”谢安回答说:“嘴唇和牙齿相互依赖,不能单独失去。头发和胡须跟精神和智慧无关。”林公(即谢安)非常厌恶。最后他说:“今天把两个人才交给你们,真是七尺高的身躯啊!”这里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不满和对两位贤才的珍视。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一系列人物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古代中国士大夫阶层的社交风范和人际关系处理的智慧。其中,对于年龄与辈分的讨论体现了儒家文化中重视尊卑长幼的传统观念;而对于外貌的谦虚与实际能力的强调则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谦逊美德。同时,通过对不同人物性格和态度的描绘,也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及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