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年少时,曾遣人夜以剑掷魏武,少下,不箸。魏武揆之,其后来必高,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
王大将军既为逆,顿军姑孰。晋明帝以英武之才,犹相猜惮,乃箸戎服,骑巴賨马,赍一金马鞭,阴察军形势。未至十余里,有一客姥,居店卖食。帝过愒之,谓姥曰:“王敦举兵图逆,猜害忠良,朝廷骇惧,社稷是忧。故劬劳晨夕,用相觇察,恐形迹危露,或致狼狈。追迫之日,姥其匿之。”便与客姥马鞭而去。行敦营匝而出,军士觉,曰:“此非常人也!”敦卧心动,曰:“此必黄须鲜卑奴来!”命骑追之,已觉多许里,追士因问向姥:“不见一黄须人骑马度此邪?”姥曰:“去已久矣,不可复及。”于是骑人息意而反。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这首诗出自《世说新语》中的“假谲第二十七”,讲述了王大将军与魏武曹操的故事。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释义:
- 袁绍年少时,曾遣人夜以剑掷魏武曹操,少下不著(落下了)。
- 译文: 袁绍年轻时派人在夜晚用剑掷向曹操,但剑落下后并未击中目标。
- 魏武曹操推测其后来必高(必是更高),所以将剑帖在床上。
- 译文: 曹操推断出剑后来一定会更高,所以将剑贴在了床上。
- 剑至果高。
- 译文: 果然,剑的高度增加了。
- 译文: 王大将军已经反叛,驻扎在姑孰。
- 晋明帝因为英武之才,仍然相猜惮(猜疑恐惧),于是穿上军装,骑巴賨马,携带一金马鞭,暗中观察军队的情况。
- 译文: 晋明帝因为英武之才,仍然害怕被猜忌、怀疑,就穿戴整齐,骑着巴賨马,手持一金马鞭,悄悄地观察军队。
- 未至十余里,有一客姥,居店卖食(走到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老妇人在店里卖食物)。
- 译文: 还没有走到十几里,有一个老妇人在店里卖食物。
- 帝过愒之 (晋明帝路过并休息了一下)。
- 译文: 晋明帝路过,停下来休息了一下。
- 谓姥曰:“王敦举兵图逆,猜害忠良,朝廷骇惧,社稷是忧。故劬劳晨夕,用相觇察,恐形迹危露,或致狼狈。追迫之日,姥其匿之。”便与客姥马鞭而去。
- 译文: 晋明帝对老妇人说:“现在王敦举兵谋反,猜忌陷害忠良之士,朝廷震惊恐慌,国家忧虑。我日夜辛劳,来侦察动静,恐怕暴露行踪,招致危险,如果到了被追赶的时候,请你躲藏起来。”然后给了老妇人一个马鞭并离开了。
- 译文: 晋明帝对老妇人说:“现在王敦举兵谋反,猜忌陷害忠良之士,朝廷震惊恐慌,国家忧虑。我日夜辛劳,来侦察动静,恐怕暴露行踪,招致危险,如果到了被追赶的时候,请你躲藏起来。”
- 行敦营匝而出(在王敦的军营周围走了一圈)。
- 译文: 在王敦的军营周围走了一遭。
- 军士觉(士兵们察觉到了)。
- 译文: 军士们发现了。
- 曰:“此非常人也!”(说:“这个人不是一般人啊!”)
- 译文: 王敦的士兵意识到这个人不是一般人。
- 敦卧心动(王敦躺在床上心惊肉跳)。
- 译文: 王敦躺在床上,感到不安。
- “此必黄须鲜卑奴来”(这必定是黄须鲜卑族的人来了)。
- 译文: 一定是黄须鲜卑族人来了。
- 命骑追之(命令骑兵去追赶他)。
- 译文: 命令骑兵去追赶。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王大将军与魏武曹操之间的一段轶事,展示了王大将军机智应对的聪明才智。在面对潜在的风险时,王大将军巧妙地利用环境因素和自己的身份特点,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王大将军的智慧和机敏,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忠诚和智谋的重视。同时,这个故事也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了后世评价人物智慧和机智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