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旨“胡骑倏忽,抄暴无渐,出耕见虏,野粒资寇,比及少年,军实无拟,江东根本,不可俱竭,宜立何方,可以相赡?”臣以为方镇所资,实宜且田且守,若使坚壁而春垦辍耕,清野而秋登莫拟,私无生业,公成虚罄,远引根本,二三非宜。

救之之术,唯在尽力防卫,来必拒战,去则邀蹑,据险保隘,易为首尾。胡马既退,则民丰禀实,比及三载,可以长驱。

诏旨“贼之所向,本无前谋,兵之所进,亦无定所。比岁戎戍,仓库多虚,先事聚众,则消费粮粟,敌至仓卒,又无以相应。”臣以为推锋前讨,大须资力,据本应末,不俟多众。今寇无倾国豕突,列城势足唇齿,养卒得勇,所任得才,临事而惧,应机无失,岂烦空聚兵众,以待未然。

诏旨“戎狄贪婪,唯利是规,不挫凶图,奸志岁结。”臣以为不击则必侵掠,侵掠不已,则民失农桑;农桑不收,则王戍不立,为立之方,击之为要。

宋书·卷九十四·列传第五十四·恩幸

诏旨“胡骑倏忽,抄暴无渐,出耕见虏,野粒资寇,比及少年,军实无拟,江东根本,不可俱竭,宜立何方,可以相赡?”臣以为方镇所资,实宜且田且守。若使坚壁而春垦辍耕,清野而秋登莫拟,私无生业,公成虚罄,远引根本,二三非宜。

译文:
诏旨指出:“胡人骑兵突然袭击、掠夺没有止境,他们出城耕种时被我方发现,导致庄稼被掠取。等到我们的士兵长大成年后,军需物资储备已空,江东的根基已经无法支撑。我们应该考虑设立什么地方,可以互相支持。”我认为对于地方藩镇而言,实际需要的是既要耕种又要防守。如果只是坚守不进春天耕种却停止耕作,或者在秋天放弃收获而清剿,那么士兵就没有生计,国家就会空虚。如果我们远离本土,那么根本的防御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这不是合适的做法。

救之之术,唯在尽力防卫,来必拒战,去则邀蹑。据险保隘,易为首尾。胡马既退,则民丰禀实,比及三载,可以长驱。

译文:
救国的方法,唯有全力防卫。如果敌人来袭,就坚决抵抗;如果敌人撤退,就追击不舍。我们应该占据有利地形,保护重要关口。一旦胡人的骑兵退走,我们就能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等到三年之后,我们就可以长驱直入。

诏旨“贼之所向,本无前谋,兵之所进,亦无定所。比岁戎戍,仓库多虚,先事聚众,则消费粮粟,敌至仓卒,又无以相应。”臣以为推锋前讨,大须资力,据本应末,不俟多众。今寇无倾国豕突,列城势足唇齿,养卒得勇,所任得才,临事而惧,应机无失,岂烦空聚兵众,以待未然。

译文:
诏旨说:“叛军的动向原本没有预先的计划,他们的推进也没有固定的路线。每年征战使得国库空虚,平时就要积蓄力量。如果敌人突然发起攻击,那么我们就需要立即应对。我们应该集中兵力打击最弱的部分,而不是等敌人强大再聚集大量兵力。如今敌人并不打算倾全国之力发动攻势,而是各个城池相互支援、唇齿相依。只要士兵们勇猛善战,将领们有才能,我们就能及时应对敌人的进攻,不会失去任何机会。难道我们还要白白地聚集军队,等待敌人出现吗?

诏旨“戎狄贪婪,唯利是规,不挫凶图,奸志岁结。”臣以为不击则必侵掠,侵掠不已,则民失农桑;农桑不收,则王戍不立。为立之方,击之为要。

译文:
诏旨说:“戎族贪婪狡诈,只追求眼前的利益;如果他们不受到阻止就不会罢休。如果他们继续侵犯我们的领土和庄稼,那么人民就会失去农业和手工业;如果农民失去了土地和作物,那么保卫边疆的任务就无法完成。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保卫国家的领土和百姓的安全。只有通过攻击这些入侵者,我们才能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赏析:
这首诗是宋朝时期一位官员针对边疆问题所作的一篇奏疏。作者详细阐述了面对外患时的策略和措施,包括如何利用地理优势、集结兵力、以及如何有效防御等策略。其中提到了“方镇所资”即地方政府应该采取的耕种和防守相结合的策略,同时也强调了对边境地区的重视和维护。此外,文章还提到了通过集中力量进行打击,以削弱敌人的力量,最终达到保护国家的目的。

该诗体现了一种务实的态度,强调了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对策的重要性,同时展现了古代官员处理国家危机时的思考方式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希望能够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