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日,虏作地道偷城内井,井深四十丈,山势峻峭,不可得防。至其月二十三日,人马渴乏饥疫,体皆干燥,被创者不复出血。虏因急攻,遂克虎牢。自德祖及翟广、窦霸,凡诸将佐及郡守在城内者,皆见囚执,唯上党太守刘谈之、参军范道基将二百人突围南还。城将溃,将士欲扶德祖出奔,德祖曰“我与此城并命,义不使此城亡而身在也”嗣重其固守之节,勒众军生致之,故得不死。司空徐羡之、尚书傅亮、领军将军谢晦表曰“去年逆虏纵肆,陵暴河南,司州刺史臣德祖竭诚尽力,抗对强寇,孤城独守,将涉期年,救师淹缓,举城沦没,圣怀垂悼,远近嗟伤。陛下殷忧谅暗,委政自下,臣等谋猷浅蔽,托付无成,遂令致节之臣,抱忠倾覆,将士歼辱,王略亏挫,上坠先规,下贻国耻。稽之朝典,无所辞责。虽有司挠笔,未加准绳,岂宜尸禄,昧安殊宠,乞蒙屏固,以申国法”不许。
这首诗是关于宋文帝时期,北魏入侵南朝的虎牢(今河南洛阳)的故事。
让我们逐句翻译这首诗:
二十一日,虏作地道偷城内井,井深四十丈,山势峻峭,不可得防。至其月二十三日,人马渴乏饥疫,体皆干燥,被创者不复出血。虏因急攻,遂克虎牢。自德祖及翟广、窦霸,凡诸将佐及郡守在城内者,皆见囚执,唯上党太守刘谈之、参军范道基将二百人突围南还。城将溃,将士欲扶德祖出奔,德祖曰“我与此城并命,义不使此城亡而身在也”嗣重其固守之节,勒众军生致之,故得不死。司空徐羡之、尚书傅亮、领军将军谢晦表曰“去年逆虏纵肆,陵暴河南,司州刺史臣德祖竭诚尽力,抗对强寇,孤城独守,将涉期年,救师淹缓,举城沦没,圣怀垂悼,远近嗟伤。陛下殷忧谅暗,委政自下,臣等谋猷浅蔽,托付无成,遂令致节之臣,抱忠倾覆,将士歼辱,王略亏挫,上坠先规,下贻国耻。稽之朝典,无所辞责。虽有司挠笔,未加准绳,岂宜尸禄,昧安殊宠,乞蒙屏固,以申国法”。
接下来是对关键词的注释:
- 虏:北魏军队。
- 地道:地下通道或隧道。
- 井:古代的排水系统。
- 德祖:宋文帝的弟弟刘劭。
- 司州:当时的州级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 豫章:今天的江西南昌地区。
- 南阳:今天的湖北襄阳地区。
- 虎牢:现在的河南荥阳。
- 殷忧:深深的忧虑。
- 谅暗:暂时停止政务活动,专心处理家事的状态。
- 稽之朝典:根据国家的法令来处理。
- 尸禄:指无所作为,无所贡献。
- 申国法:申诉国家的法律。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宋文帝时期,北魏军队入侵南方的战争情景。诗中描述了北魏军队挖地道偷袭城内,导致宋文帝的弟弟刘劭投降,同时表达了宋文帝对于这种背叛行为的深深忧虑和愤怒。最后,诗中提到了宋朝的一些官员为了保全自己而向北魏投降的行为。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诚和背叛的思考,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同时,诗中的一些描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风貌和人们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