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年,虏安南平南府又移书兖州,以南国侨置州,不依城土,多滥北境名号,又欲游猎具区。兖州答移曰:

夫皇极肇建,实膺神明之符,生民初载,实禀冲和之气。故司牧之功,宣于上代,仁义之道,兴自诸华。在昔有晋,混一区宇,九译承风,遐戎向附。永嘉失御,天网圮裂,石、容、苻、姚,递乘非据,或栖息赵、魏,或保聚邠、岐。我皇宋属当归历,受终晋氏,北临河、济,西尽咸、汧,吊民代罪,流泽五都。魏尔时祗德悔祸,思用和辑,交通使命,以祗天衷。来移所谓分疆画境,其志久定者也。俄而不恒其信,虞我国忧,侵牢及洛,至于清济。往岁入河,且欲绥理旧城,是以顿兵南澨,秋毫无犯。军师不能奉遵庙算,保有成功,回旆之日,重失司、兖。

来移云“不因土立州,招引亡命”夫古有分土,而无分民,德之休明,四方繦负。昔周道方隆,灵台初构,民之附化,八十万家。彼不思弘善政,而恐人之弃己,纵威肆虐,老弱无遗。详观今古,略听舆诵,未有穷凶以延期,安忍而怀众者也。若必宜因土立州,则彼立徐、扬,岂有其地。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索虏
二十三年,虏安南平南府又移书兖州,以南国侨置州,不依城土,多滥北境名号,又欲游猎具区。兖州答移曰:
夫皇极肇建,实膺神明之符,生民初载,实禀冲和之气。故司牧之功,宣于上代,仁义之道,兴自诸华。在昔有晋,混一区宇,九译承风,遐戎向附。永嘉失御,天网圮裂,石、容、苻、姚,递乘非据,或栖息赵、魏,或保聚邠、岐。我皇宋属当归历,受终晋氏,北临河、济,西尽咸、汧,吊民代罪,流泽五都。魏尔时祗德悔祸,思用和辑,交通使命,以祗天衷。来移所谓分疆画境,其志久定者也。俄而不恒其信,虞我国忧,侵牢及洛,至于清济。往岁入河,且欲绥理旧城,是以顿兵南澨,秋毫无犯。军师不能奉遵庙算,保有成功,回旆之日,重失司、兖。
来移云“不因土立州,招引亡命”夫古有分土,而无分民,德之休明,四方繦负。昔周道方隆,灵台初构,民之附化,八十万家。彼不思弘善政,而恐人之弃己,纵威肆虐,老弱无遗。详观今古,略听舆诵,未有穷凶以延期,安忍而怀众者也。若必宜因土立州,则彼立徐、扬,岂有其地。

【译文】
二十三年,安南平南府再次写信给兖州,说他们根据土地设立州郡,而不是依据人口。这种政策不符合古代的治理原则,也违背了道德和仁爱的原则。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展自己的权力范围。兖州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种做法是不道德、不仁义的,会破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他们指出,如果按照这种方式行事,将会导致国家分裂,失去对人民的控制。他们强调,只有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注释】

  1. 二十三年:指的是公元429年,东晋安帝的第三个年号。
  2. 虏安南平南府:指南朝宋时的安南平南府,是当时的一个重要政权,其统治者为安南将军。
  3. 分疆画境:指的是划分边界和区域。
  4. 司牧:指管理国家的人。
  5. 春秋:这里指的是《春秋》。
  6. 灵台:古代帝王建造的祭坛。
  7. 八十万:指数量很多。
  8. 不思弘善政:不考虑推行良政。
  9. 恐人之弃己:担心他人背叛自己。
  10. 纵威肆虐:放纵自己的权威并随意施加暴行。
  11. 徐、扬:指的是今天的江苏省南部和上海市一带。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南朝宋与安南平南府之间的紧张关系。诗中的兖州代表宋朝的立场,强调了宋朝对土地而非人口的重视以及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坚定决心。诗中还提到了历史上著名的晋国(即后来的后赵)的例子,以此表明宋朝不会采用类似的政策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后,诗中还表达了对宋朝长期和平稳定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