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己卯,公至江陵,下书曰:
{夫去弊拯民,必存简恕,舍网修纲,虽烦易理。江、荆凋残,刑政多阙。顷年事故,绥抚未周。遂令百姓疲匮,岁月滋甚,财伤役困,虑不幸生。凋残之余,而不减旧,刻剥征求,不循政道。宰莅之司,或非良干,未能菲躬俭,苟求盈给,积习生常,渐不知改。
近因戎役,来涉二州,践境亲民,愈见其瘼。思欲振其所急,恤其所苦。凡租税调役,悉宜以见户为正。州郡县屯田池塞,诸非军国所资,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州郡县吏,皆依尚书定制实户置。台调癸卯梓材,庚子皮毛,可悉停省,别量所出。巴陵均折度支,依旧兵运。原五岁刑已下,凡所质录贼家余口,亦悉原放。}
以荆州十郡为湘州,公乃进督,以西阳太守朱龄石为益州刺史,率众伐蜀。进公太傅、扬州牧,加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
【译文】
十一月己卯,皇帝到达江陵,发布诏书说:
夫去弊拯民,必存简恕,舍网修纲,虽烦易理。江、荆凋残,刑政多阙。顷年事故,绥抚未周。遂令百姓疲匮,岁月滋甚,财伤役困,虑不幸生。凋残之余,而不减旧,刻剥征求,不循政道。宰莅之司,或非良干,未能菲躬俭,苟求盈给,积习生常,渐不知改。
近因戎役,来涉二州,践境亲民,愈见其瘼。思欲振其所急,恤其所苦。凡租税调役,悉宜以见户为正。州郡县屯田池塞,诸非军国所资,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州郡县吏,皆依尚书定制实户置。台调癸卯梓材,庚子皮毛,可悉停省,别量所出。巴陵均折度支,依旧兵运。原五岁刑已下,凡所质录贼家余口,亦悉原放。
以荆州十郡为湘州,公乃进督,以西阳太守朱龄石为益州刺史,率众伐蜀。进公太傅、扬州牧,加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
【注释】
- 夫去弊拯民:去除弊端拯救人民。
- 必存简恕:必须保持简约和宽恕的态度。
- 舍网修纲:放弃繁琐的规章制度。
- 江、荆凋残:指长江以南、荆门一带遭受破坏。
- 刑政多阙:刑法和行政制度大多不完备。
- 绥抚未周:安抚和治理措施不到位。
- 百姓疲匮:百姓生活困苦。
- 岁月滋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严重。
- 财伤役困:财政困难,徭役繁重。
- 刻剥征求:剥削索取。
- 宰莅之司:指地方官员或管理者。
- 菲躬俭:形容自己节俭有度。
- 原五岁刑:对判处五年以下刑罚的人给予宽免。
- 质录贼家余口:指释放被俘后投降的敌人家属。
- 湘州:指今天的湖南地区。
- 太傅、扬州牧:表示皇帝的职位和权力。
- 班剑二十人:指皇帝出行时随行的仪仗队规模和人数。
【赏析】
此诗是一篇反映南朝梁武帝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文献。诗中详细描述了武帝对国家政策的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反映了梁武帝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和重视。
文章强调了“去弊拯民”的原则,即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注重去除弊端,保护人民的安宁。这体现了梁武帝对于民生问题的重视,以及对民众疾苦的关注。
文章提到了“舍网修纲”,即放弃繁琐的规章制度,简化管理方法。这一举措表明梁武帝希望简化政务,减少不必要的官僚手续,以便更好地服务百姓。
文章指出江、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以及统治者对于恢复社会秩序的决心。
文章提到过去的事情处理不当,导致了百姓生活的困苦。这说明梁武帝意识到了之前政策的不足,决心进行改革以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文章还涉及到了税收和徭役的问题。梁武帝明确表示将废除那些非军国所需的地方官员的特权,减轻百姓的负担。这体现了他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对百姓福祉的关心。
文章提到了梁武帝提拔了一批官员,如西阳太守朱龄石等。这不仅显示了他的用人智慧,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
整首诗通过对梁武帝时期政治变革的描述,展示了一个君主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刻认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它也是了解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