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承天曰:夫历数之术,若心所不达,虽复通人前识,无救其为敝也。是以多历年岁,未能有定。《四分》于天,出三百年而盈一日。积代不悟,徒云建历之本,必先立元,假言谶纬,遂关治乱,此之为蔽,亦已甚矣。刘歆《三统法》尤复疏阔,方于《四分》,六千余年又益一日。扬雄心惑其说,采为《太玄》,班固谓之最密,著于《汉志》。司彪因曰“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曾不忆刘歆之生,不逮太初,二三君子言历,几乎不知而妄言欤。
光和中,谷城门候刘洪始悟《四分》于天疏阔,更以五百八十九为纪法。百四十五为斗分,造《乾象法》。又制迟疾历以步月行。方于《太初》、《四分》,转精微矣。魏文帝黄初中,太史丞韩翊以为《乾象》减斗分太过,后当先天,造《黄初历》,以四千八百八十三为纪法,一千二百五为斗分。其后尚书令陈群奏,以为“历数难明,前代通儒多共纷争。《黄初》之元,以《四分历》久远疏阔,大魏受命,宜正历明时。韩翊首建《黄初》,犹恐不审,故以《乾象》互相参校。历三年,更相是非,舍本即末,争长短而疑尺丈,竟无时而决。按三公议,皆综尽曲理,殊涂同归,欲使效之璇玑,各尽其法,一年之间,得失足定,合于事宜”奏可。明帝时,尚书郎杨伟制《景初历》,施用至于晋、宋。古之为历者,邓平能修旧制新,刘洪始减《四分》,又定月行迟疾,杨伟斟酌两端,以立多少之衷,因朔积分设差,以推合朔月蚀。此三人,汉、魏之善历者,然而洪之迟疾,不可以检《春秋》。伟之五星,大乖于后代,斯则洪用心尚疏,伟拘于同出上元壬辰故也。
宋书·卷十二·志第二·历中
何承天曰:夫历数之术,若心所不达,虽复通人前识,无救其为敝也。是以多历年岁,未能有定。《四分》于天,出三百年而盈一日。积代不悟,徒云建历之本,必先立元,假言谶纬,遂关治乱,此之为蔽,亦已甚矣。刘歆《三统法》尤复疏阔,方于《四分》,六千余年又益一日。扬雄心惑其说,采为《太玄》,班固谓之最密,著于《汉志》。司彪因曰“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曾不忆刘歆之生,不逮太初,二三君子言历,几乎不知而妄言欤。
光和中,谷城门候刘洪始悟《四分》于天疏阔,更以五百八十九为纪法。百四十五为斗分,造《乾象法》。又制迟疾历以步月行。方于《太初》、《四分》,转精微矣。魏文帝黄初中,太史丞韩翊以为《乾象》减斗分太过,后当先天,造《黄初历》,以四千八百八十三为纪法,一千二百五为斗分。其后尚书令陈群奏,以为“历数难明,前代通儒多共纷争。《黄初》之元,以《四分历》久远疏阔,大魏受命,宜正历明时。韩翊首建《黄初》,犹恐不审,故以《乾象》互相参校。历三年,更相是非,舍本即末,争长短而疑尺丈,竟无时而决。按三公议,皆综尽曲理,殊涂同归,欲使效之璇玑,各尽其法,一年之间,得失足定,合于事宜”奏可。明帝时,尚书郎杨伟制《景初历》,施用至于晋、宋。古之为历者,邓平能修旧制新,刘洪始减《四分》,又定月行迟疾,杨伟斟酌两端,以立多少之衷,因朔积分设差,以推合朔月蚀。
此三人,汉、魏之善历者,然而洪之迟疾,不可以检《春秋》。伟之五星,大乖于后代,斯则洪用心尚疏,伟拘于同出上元壬辰故也。
译文:
宋书·卷十二·志第二·历中
何承天说:对于历数之术,如果内心不能理解透彻,即使再精通的人也无法挽救它的弊端啊。因此经过许多年月,历法还是没有固定的。
《四分历》推算天象时,用了300多年才满一天,经过了很多朝代仍然没有改变。《四分历》的疏漏之处被认为非常严重,刘歆的《三统历》尤其如此。刘歆的《三统历》比《四分历》还要疏漏,从汉代开始到宋代,六千年又增加了一天。扬雄对此感到非常困惑,并采用了刘歆的《三统历》来制定《太玄经》等著作。但是班固有时认为《太玄经》最精密,将其记载在了《汉书·律历志》。司彪就认为“自从太初元年开始使用《三统历》,施行了一百余年”。但是他忘记了刘歆生活在太初之前,如果他不忘记这一点的话,那么他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了。
光和年间,谷城门候刘洪开始理解《四分历》中的疏漏之处,并重新制定了《乾象历》作为自己的历法。他还制定了一种叫做《迟疾历》的历法来计算月亮的运行速度。相比于《太初历》和《四分历》,这种历法更为精密。魏文帝黄初年间,太史丞韩翊认为《乾象历》的斗分计算过于准确,认为它应该在后天,于是制定了《黄初历》。他用四千八百三十为纪法,一千二百五十为斗分。后来尚书令陈群上书皇帝说“历法很难理解,前代的通儒有很多争论不休。我认为《黄初历》的元年开始于《四分历》的元年前很久的时间,大魏政权成立的时候应该确定一个准确的历法。韩翊首先建立了《黄初历》,但还是有些怀疑。所以我就用《乾象历》相互参考验证。经过三年的争论和讨论之后,大家都认为这个历法是正确的。但是皇帝没有决定下来。按照三个公卿的意见,他们都全面考虑了所有的情况,最终一致同意这个历法应该是适合璇玑星的,一年的时间足够了。这个历法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这个《黄初历》在明帝时期一直使用到了晋朝和宋朝。古代的历法家们能够修旧的制度来制作新的历史资料,比如刘洪开始减少《四分历》的误差,并且还确定了月亮的运动速度。杨伟在三个方面都做了调整,但是《黄初历》中五星的位置与后代相比有很大的偏差。这是因为他的用心还不够细致,而杨伟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拘泥于同一个历法的起始年份是壬辰日。
注释:
- 何承天的《序》中提到的“夫历数之术”是指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时间的方法和技术。
- 文中提到的历代学者对《四分历》(一种古代中国历法)的评价和争议。
- “扬雄心惑其说,采为《太玄》,班固谓之最密”指的是扬雄受到刘歆的影响,采用其学说并编写了《太玄经》。但班固认为这并不精密,而是将其视为最精密的一种历法。
- “司彪因曰‘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描述了司彪对《三统历》的评价。
- “光和中”指的是东汉光和年间(约公元178-188年),刘洪开始意识到《四分历》中的一些错误并进行了改正。
- “魏文帝黄初中”指的是东汉末年的魏国文帝曹丕时期的黄初年间(约公元220-226年),当时由太史丞韩翊提出了《黄初历》。
- “班固奏”指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向皇帝提出关于历法的建议和批评。
- “明帝时,尚书郎杨伟制《景初历》,施用至于晋、宋”描述了三国时期后期至南北朝时期期间的历法改革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