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建武八年,太仆朱浮上言历纪不正,宜当改治,时所差尚微,未遑考正。明帝永平中,待诏杨岑、张盛、景防等典治历,但改易加时弦望,未能综校历元也。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远,宿度相觉浸多,候者皆知日宿差五度,冬至之日在斗二十一度,晦朔弦望,先天一日。章帝召治历编欣、李梵等综核意状。遂下诏书称“《春秋保乾图》曰:三百年斗历改宪。史官用《太初》邓平术,有余分一,在三百年之域,行度转差,浸以缪错,璇玑不正,文象不稽。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二度,先立春一日,则《四分》之立春日也。而以折狱断大刑,于气已逆。用望平和,盖亦远矣。今改行《四分》,以遵尧顺孔,奉天之文,同心敬授,傥获咸熙”于是《四分法》施行。黄帝以来诸历以为冬至在牵牛初者,皆黜焉。
诗句及译文
光武建武八年,太仆朱浮上言历纪不正,宜当改治。时所差尚微,未遑考正。明帝永平中,待诏杨岑、张盛、景防等典治历,但改易加时弦望,未能综校历元也。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远,宿度相觉浸多,候者皆知日宿差五度,冬至之日在斗二十一度,晦朔弦望,先天一日。章帝召治历编欣、李梵等综核意状。遂下诏书称“《春秋保乾图》曰:三百年斗历改宪。史官用《太初》邓平术,有余分一,在三百年之域,行度转差,浸以缪错,璇玑不正,文象不稽。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二度,先立春一日,则《四分》之立春日也。而以折狱断大刑,于气已逆。用望平和,盖亦远矣。今改行《四分》,以遵尧顺孔,奉天之文,同心敬授,傥获咸熙”于是《四分法》施行。黄帝以来诸历以为冬至在牵牛初者,皆黜焉。
注释及赏析
- 关键术语解释:
- 光武建武八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八个年头,此年份标志着官方开始关注历法的修正。
- 太仆朱浮:负责国家车舆事务的官员,其上言反映了朝廷对于天文历法的关注和重视。
- 元和二年:指公元89年,此年为《太初》历法与《四分历法》更替的关键年份。
- 《春秋保乾图》:一部古代典籍,记录了古人关于天文历法的理论和方法。
- 三百年斗历改宪:指三百年间的斗历需要更新,以纠正其中的误差。
- 邓平术:即邓平的天文观测和计算方法,为后世提供参考。
- 《四分法》:一种新的天文历法,强调精确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旨在修正《太初历法》。
- 历史背景:
- 从光武建武八年到章帝时期,朝廷对官方历法进行了多次调整与修订,反映出当时政府对天文历法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 通过《太初历》与《四分历》的更替,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对天文历法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历法准确性的追求。
- 技术细节:
- 《太初历法》与《四分历法》的更替不仅涉及到数学计算的准确性,还涉及到天文学观测的技术和方法。
- 《四分历法》的实行,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天文历法改革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精神。
- 社会影响:
- 历法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军事部署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天文历法的高度重视。
- 通过历法的更替,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智慧。
- 文化价值:
- 这些记载不仅为研究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