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天地之所贵者生也,万物之所尊者人也。役智穷神,无幽不察,是以动作云为,皆应天地之象。古先圣哲,拟辰极,制浑仪。夫阴阳二气,陶育群品,精象所寄,是为日月。群生之性,章为五才,五才之灵,五星是也。历所以拟天行而序七耀,纪万国而授人时。黄帝使大挠造六甲,容成制历象,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少昊氏有凤鸟之瑞,以鸟名官,而凤鸟氏司历。颛顼之代,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尧复育重黎之后,使治旧职,分命羲和,钦若昊天。故《虞书》曰“期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其后授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爰及殷、周二代,皆创业革制,而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万物群生,蒙其利泽。三王既谢,史职废官,故孔子正《春秋》,以明司历之过。秦兼天下,自以为水德,以十月为正,服色上黑。
诗句:夫天地之所贵者生也,万物之所尊者人也。
译文:天地所珍视的是生命,万物所尊敬的是人类。使用智力和穷尽神灵,没有不知晓的,因此动作和言辞都是符合天地的象征。古代圣人和智者,模拟日月星辰,制定浑仪。阴阳二气滋养群生,精象所寄,是为日月。各种生物的本性,表现为五才;五才能灵性,就是五星。历法是为了模拟天象而排列七耀,记载万国并授予人时。黄帝让大挠造六甲,容成制历象,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少昊氏有凤鸟之瑞,以鸟名官,而凤鸟氏司历。颛顼之代,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尧复育重黎之后,使治旧职,分命羲和,钦若昊天。所以《虞书》说“期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其后授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爰及殷、周二代,皆创业革制,而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万物群生,蒙其利泽。三王既谢,史职废官,故孔子正《春秋》,以明司历之过。秦兼天下,自以为水德,以十月为正,服色上黑。
注释:
- 天地所贵者生也,万物之所尊者人也。役智穷神,无幽不察,是以动作云为,皆应天地之象。这句话描述了天地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人类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天地所珍贵的是生命的延续,而万物中最受尊敬的是人类。通过使用智慧和穷尽精神力量,可以洞察一切,无论是行动还是言论。
- 古先圣哲,拟辰极,制浑仪。这句话表明古人通过模仿天文现象来制定历法。古人将天空中的星体视为时间的标准。
- 夫阴阳二气,陶育群品,精象所寄,是为日月。这句话指出了阴阳二气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对自然界的影响。阴阳二气是养育万物的根源,其中日月作为象征被用来表示时间的流转。
- 群生之性,章为五才,五才之灵,五星是也。这句话解释了五星如何代表五种不同的天象,即金、木、水、火、土。
- 历所以拟天行而序七耀,纪万国而授人时。这句话讲述了历法的目的,即模拟天体运行的顺序来排列七颗恒星,并且记录万国的年份以提供人们的时间信息。
- 黄帝使大挠造六甲,容成制历象,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这句话列举了四位古代帝王和他们的功绩。其中,大挠创造了六十甲子表来预测未来,容成制了历象系统,羲和负责观测太阳的位置,常仪负责观测月亮的变化。
- 少昊氏有凤鸟之瑞,以鸟名官,而凤鸟氏司历。颛顼之代,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尧复育重黎之后,使治旧职,分命羲和,钦若昊天。这句描述了古代社会的官职设置以及他们各自的职责。其中,少昊氏利用凤凰来命名不同的职位,凤鸟氏专门负责历法的计算。颛顼统治时期,设立了南正和北正分别管理天空和大地。尧在恢复重黎的职务后,让他负责历法的工作并遵循自然的法则。
- 故《虞书》曰“期三百有六旬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句话引述了《尚书·虞书》中关于历法的内容。它提到了一个周期为三百零六天又六天的时间段,在这个周期中需要有闰月来调整时间以确保四季的正常运行。
- 其后授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这句话讲述了舜将历法传授给禹的过程。舜认为历法的关键在于他自己,他也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禹。
- 爰及殷、周二代,皆创业革制,而服色从之。顺其时气以应天道,万物群生,蒙其利泽。这句话回顾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说明了这些朝代都在创新制度和改革方面取得了成就。同时,这些朝代都顺应了天道,使得各种生物都能得到好处和恩惠。
- 三王既谢,史职废官,故孔子正《春秋》,以明司历之过。这句话总结了历史上三位伟大君主的结束和史书的丧失。孔子整理了《春秋》,目的是为了纠正历法的错误。
- 秦兼天下,自以为水德,以十月为正,服色上黑。这句话描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用的水德理论及其颜色选择。秦始皇认为自己是水的化身,因此采用了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他的服装颜色是黑色,这反映了他对水德的信仰和尊重。
赏析:
此诗通过对历法的详细阐述,展示了中国古代对于天文历法的研究与应用,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尊重。诗人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了历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