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吕之笛,正声应南吕,下徵应姑洗,长三尺三寸七分。〔《周语》曰“五间南吕,赞阳秀也”〕

无射之笛:正声应无射,下徵应中吕,长三尺二寸。〔《周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

应钟之笛:正声应应钟,下徵应蕤宾,长五尺九寸九分六厘有奇。〔《周语》曰“六间应钟,均利器用,俾应复也”〕

勖又以魏杜夔所制律吕,检校太乐、总章、鼓吹八音,与律乖错。始知后汉至魏,尺度渐长于古四分有余。夔依为律吕,故致失韵。乃部佐著作郎刘恭依《周礼》更积黍起度,以铸新律。既成,募求古器,得周时玉律,比之不差毫厘。又汉世故钟,以律命之,不叩而自应。初,勖行道,逢赵郡商人县铎于牛,其声甚韵。至是搜得此铎,以调律吕焉。

诗句及译文

南吕之笛,正声应南吕,下徵应姑洗,长三尺三寸七分。〔《周语》曰“五间南吕,赞阳秀也”〕

  • 解析:南吕的笛声与南吕相应,下徵应为姑洗。
  • 译文:南吕的笛,其正声应是南吕,下徵应为姑洗,长度为三尺三寸七分。

无射之笛:正声应无射,下徵应中吕,长三尺二寸。〔《周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

  • 解析:无射的笛声与无射相应,下徵应是中吕。
  • 译文:无射的笛,其正声应是无射,下徵应是中吕,长度为三尺二寸。

应钟之笛:正声应应钟,下徵应蕤宾,长五尺九寸九分六厘有奇。〔《周语》曰“六间应钟,均利器用,俾应复也”〕

  • 解析:应钟的笛声与应钟相应,下徵应是蕤宾。
  • 译文:应钟的笛,其正声应是应钟,下徵应是蕤宾,长度为五尺九寸九分六厘有奇。

赏析

这段诗通过使用各种乐器(笛)及其对应音阶的描述来反映音乐理论中对音律的认识和理解。诗中不仅提到了各个音阶的名称,还涉及到了古代对于音律的精确测量和记录方法。这些描述展示了从古至今人们对于音乐和声音的探索和理解。同时,诗中还引用了《周语》中的语句,增加了文化背景的丰富性和深度。

在现代音乐理论中,音阶的匹配和调谐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这首诗反映了古代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这种跨时代的知识传承显示了文化和科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诗中对乐器的具体尺寸的描述也体现了古人在制作乐器时的精细工艺和实用考量。

这首诗不仅仅是关于音乐的工具或技术,它还深刻地触及了音乐与文化的深层次联系。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融入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