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笛体用角律,其长者八之,〔蕤宾、林钟也。〕短者四之,〔其余十笛,皆四角也。〕空中实容,长者十六,〔短笛竹宜受八律之黍也。若长短大小不合于此,或器用不便声均法度之齐等也。然笛竹率上大下小,不能均齐,必不得已,取其声均合。〕三宫〔一曰正声,二曰下徵,三曰清角。〕二十一变也。〔宫有七声,错综用之,故二十一变也。诸笛例皆一也。〕伏孔四,所以便事用也。〔一曰正角,出于商上者也。二曰倍角,近笛下者也。三曰变宫,近于宫孔,倍令下者也。四曰变徵,远于徵孔,倍令高者也,或倍或半,或四分一,取则于琴徵也。四者皆不作其孔而取其度,以应进退上下之法,所以协声均,便事用也。其本孔隐而不见,故曰伏孔。〕
大吕之笛:正声应大吕,下徵应夷则,长二尺六寸六分三厘有奇。〔《周语》曰“元间大吕,助宣物也”〕
宋书·卷十一·志第一·律历上
笛体用角律,其长者八之,短者四之。空中实容,长者十六。三宫二十一变也。伏孔四,所以便事用也。大吕之笛:正声应大吕,下徵应夷则,长二尺六寸六分三厘有奇。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笛体用角律,其长者八之,〔蕤宾、林钟也。〕短者四之,〔其余十笛,皆四角也。〕空中实容,长者十六,〔短笛竹宜受八律之黍也。若长短大小不合于此,或器用不便声均法度之齐等也。然笛竹率上大下小,不能均齐,必不得已,取其声均合。〕三宫〔一曰正声,二曰下徵,三曰清角。〕二十一变也。〔宫有七声,错综用之,故二十一变也。诸笛例皆一也。〕伏孔四,所以便事用也。〔一曰正角,出于商上者也。二曰倍角,近笛下者也。三曰变宫,近于宫孔,倍令下者也。四曰变徵,远于徵孔,倍令高者也,或倍或半,或四分一,取则于琴徵也。四者皆不作其孔而取其度,以应进退上下之法,所以协声均,便事用也。其本孔隐而不见,故曰伏孔。〕
2. 大吕之笛:正声应大吕,下徵应夷则,长二尺六寸六分三厘有奇。
注释
- 笛体用角律:指的是笛子的形状和音调的规律使用“角”作为基础。
- 长者八之:指的是长度较长的笛子需要使用八个律管(古代音乐理论中一种标准长度的管子)。
- 短者四之:指的是长度较短的笛子需要使用四个律管。
- 空中实容:指笛子内部的实际容积,这里指的是空腔的长度为十六份之一。
- 三宫二十一变:指的是笛子的三种基本调音模式,每种模式下可以变化出二十三种不同的音色。
- 伏孔四:指的是四种不同的孔径设置,用于调节吹奏时的声音效果。
- 大吕之笛:指的是大吕这个音阶对应的笛子。
- 正声应大吕:指的是对应大吕音阶的笛子,其声调应符合大吕的标准。
- 下徵应夷则:指的是对应夷则音阶的笛子,其声调应符合夷则的标准。
- 长二尺六寸六分三厘有奇:描述了大吕之笛的具体尺寸。
赏析
这段文献是古代音乐理论的一部分,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调整笛子的尺寸和孔径来达到理想的音调和音色。其中提到的“角律”和“十二律”是古代音乐中的基本概念,代表了音高的基准单位,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古代音乐的制作和演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