勖又问和“作笛为可依十二律作十二笛,令一孔依一律,然后乃以为乐不”和辞“太乐东厢长笛正声已长四尺二寸,令当复取其下徵之声。于法,声浊者笛当长,计其尺寸,乃五尺有余,和昔日作之,不可吹也。又笛诸孔,虽不校试,意谓不能得一孔辄应一律也”案太乐,四尺二寸笛正声均应蕤宾,以十二律还相为宫,推法下徵之孔,当应律大吕。大吕笛长二尺六寸有奇,不得长五尺余。令太乐郎刘秀、邓昊等依律作大吕笛以示和。又吹七律,一孔一校,声皆相应。然后令郝生鼓筝,宋同吹笛,以为《杂引》、《相和》诸曲。和乃辞曰“自和父祖汉世以来,笛家相传,不知此法,而令调均与律相应,实非所及也”郝生、鲁基、种整、朱夏,皆与和同。
又问和“笛有六孔,及其体中之空为七。和为能尽名其宫商角徵不。孔调与不调,以何检知”和辞“先师相传,吹笛但以作曲相语,为某曲当举某指,初不知七孔尽应何声也。若当作笛,其仰尚方笛工,依案旧像讫,但吹取鸣者,初不复校其诸孔调与不调也”案《周礼》调乐金石,有一定之声,是故造钟磬者,先依律调之,然后施于厢悬。作乐之时,诸音皆受钟磬之均,即为悉应律也。至于飨宴殿堂之上,无厢悬钟磬,以笛有一定调,故诸弦歌皆从笛为正。是为笛犹钟磬,宜必合于律吕。如和所对,直以意造,率短一寸,七孔声均,不知其皆应何律。调与不调,无以检正。唯取竹之鸣者,为无法制。辄令部郎刘秀、邓昊、魏邵等与笛工参共作笛。工人造其形,律者定其声,然后器象有制,音均和协。
宋书·志序律上
1. 原文
勖又问和“作笛为可依十二律作十二笛,令一孔依一律,然后乃以为乐不”。和辞“太乐东厢长笛正声已长四尺二寸,令当复取其下徵之声。于法,声浊者笛当长,计其尺寸,乃五尺有余,和昔日作之,不可吹也。又笛诸孔,虽不校试,意谓不能得一孔辄应一律也”。案太乐,四尺二寸笛正声均应蕤宾,以十二律还相为宫,推法下徵之孔,当应律大吕。大吕笛长二尺六寸有奇,不得长五尺余。令太乐郎刘秀、邓昊等依律作大吕笛以示和。又吹七律,一孔一校,声皆相应。然后令郝生鼓筝,宋同吹笛,以为《杂引》、《相和》诸曲。和乃辞曰“自和父祖汉世以来,笛家相传,不知此法,而令调均与律相应,实非所及也”。郝生、鲁基、种整、朱夏,皆与和同。问和“笛有六孔,及其体中之空为七。和为能尽名其宫商角徵不。孔调与不调,以何检知”和辞“先师相传,吹笛但以作曲相语,为某曲当举某指,初不知七孔尽应何声也。若当作笛,其仰尚方笛工,依案旧像讫,但吹取鸣者,初不复校其诸孔调与不调也”。案《周礼》调乐金石,有一定之声,是故造钟磬者,先依律调之,然后施于厢悬。作乐之时,诸音皆受钟磬之均,即为悉应律也。至于飨宴殿堂之上,无厢悬钟磬,以笛有一定调,故诸弦歌皆从笛为正。是为笛犹钟磬,宜必合于律吕。如和所对,直以意造,率短一寸,七孔声均,不知其皆应何律。调与不调,无以检正。唯取竹之鸣者,为无法制。辄令部郎刘秀、邓昊、魏邵等与笛工参共作笛。工人造其形,律者定其声,然后器象有制,音均和协。”**
2. 译文
和(荀勖)问:制作笛子时是否可以依据十二律来制作十二支笛子呢?每一支笛子的一端应该按照一个固定的律来制作,这样制作出来的笛子才能发出相应的音乐。
和(荀勖)回答说:在古代,太乐署的东厢长笛已经确定了它的正声长度为四尺二寸。现在如果要调整它的某个声音,应该取该笛子下徵的声音。根据律制,如果一个声音比较浑浊,那么这个笛子的长度应该是五尺多。我之前制作的笛子并不满足这些条件。另外,笛子的每个孔都应该经过严格的检查和调试,不能只通过作曲来描述它应当发出的声音。
和(荀勖)接着说:我的父亲和我祖父在汉代以来一直相传着一种方法制作笛子,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方法能够使笛子的音乐与十二律相协调。因此,我们只能依靠直觉来完成笛子制作的过程,结果发现有些笛子并不能发出预期的音乐效果。
3. 赏析和评价
这段文字反映了荀勖与荀和之间关于笛子制作技术的讨论。从荀勖的角度来看,他对笛子制作的严格要求体现了古代音乐制作的精细和严谨。他希望笛子能够严格按照十二律的要求制作,以保证音乐的准确性和和谐性。
荀和则更多地展示了他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尝试。尽管他承认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缺乏经验,但他愿意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改进笛子的性能。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两人的对话也反映了当时音乐制作领域的技术水平和知识传承问题。他们的对话揭示了传统乐器制作中存在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方法。
4. 历史和文化背景
1. 音乐制作的重要性
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在宫廷和社会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音乐不仅用于娱乐和宗教仪式,还是传递文化、教育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手段。
2. 传统音乐理论与实践
在古代中国,音乐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例如,太乐署的设立就是为了管理和指导国家的礼乐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包括音乐表演,还包括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技巧的传授。荀勖和荀和之间的讨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音乐制作技术的追求和探索。
3. 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如何推动音乐制作的发展。荀勖希望通过严格的律制来保证笛子的音乐效果,而荀和则通过实际尝试来验证和完善这一理论。这种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与艺术相互促进的特点。
5. 社会影响与启示
1. 对后世的启示
这段文字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讨论,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醒人们,在追求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同时,它也鼓励人们在面对未知领域时,勇于尝试和探索。
2. 对现代的借鉴意义
虽然荀勖和荀和的时代已经远去,但他们的对话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音乐制作、科技创新还是在其他领域,都需要我们坚持科学精神,同时也要注重艺术的表达和创新。通过这样的结合,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
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古代音乐制作的复杂性和精细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