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从朔方上书,云《前汉志》但载十律,不及六十。六律尺寸相生,司马彪皆已志之。汉末,亡失雅乐。黄初中,铸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造作。协律都尉杜夔令玉铸钟,其声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更相诉白于魏王。魏王取玉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马主。

晋泰始十年,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郎刘秀等校试,其三具与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尺寸,是笛律也。问协律中郎将列和,辞“昔魏明帝时,令和承受笛声,以作此律,欲使学者别居一坊,歌咏讲习,依此律调。至于都合乐时,但识其尺寸之名,则丝竹歌咏,皆得均合。歌声浊者,用长笛长律。歌声清者,用短笛短律。凡弦歌调张清浊之制,不依笛尺寸名之,则不可知也”

诗句翻译

蔡邕从朔方上书,说《前汉志》只记载了十律,没有包括六十律。六律的尺寸相互生发,司马彪都已经记录下来了。汉朝末年,雅乐已经失传。黄初年间,工匠柴玉巧有心制作,在器物中有很多创造之作。协律都尉杜夔命令柴玉铸造钟,其声清浊,多不符合法度。多次被毁坏并重新制作,柴玉感到非常厌烦,认为杜夔随意决定声音的清浊。他们互相告诉魏王。魏王取来柴玉铸造的钟进行试验,经过混杂后重新试音,然后知道杜夔制作的是精确的,于是责备柴玉以及他的子辈们,让他们都被关起来养马。
晋泰始十年,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拿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件,让太乐郎刘秀等进行校测,其中三件与杜夔及左延年的律法相同,其余二十二件,根据铭题和尺寸来看,这些就是笛律。他们询问协律中郎将列和,列和回答说:“过去魏明帝时期,他命令我和承承受笛声,用来制作这律,想要让学者们分别住在一坊,歌咏讲习,依照这个律调音。到演奏时,只要知道它的尺码名称,那么丝弦歌咏就能均匀和谐。歌声浊的,用长笛长律;歌声清的,用短笛短律。凡是弦歌调的高低曲直,不依循笛的尺码名称,就无法得知。”

译文

蔡邕从朔方写信来,说《前汉志》只是记载了十律,没有记载六十律。六律的尺寸相互生发,司马彪都已经记录下来了。汉朝末年,雅乐已经失传。黄初年间,工匠柴玉精心制作了许多器物。协律都尉杜夔让他铸造钟,他的声音清浊多不合规范。多次被毁坏并重新制作,柴玉感到非常厌烦,认为杜夔随意决定声音的清浊。他们互相告诉魏王。魏王取来柴玉铸造的钟进行试验,经过混杂后重新试音,然后知道杜夔制作的是精确的,于是责备柴玉以及他的子辈们,让他们都被关起来养马。
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拿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件,让太乐郎刘秀等进行校测,其中三件与杜夔及左延年的律法相同,其余二十二件,根据铭题和尺寸来看,这些就是笛律。他们询问协律中郎将列和,列和回答说:“过去魏明帝时期,他命令我和承承受笛声,用来制作这律,想要让学者们分别住在一坊,歌咏讲习,依照这个律调音。到演奏时,只要知道它的尺码名称,那么丝弦歌咏就能均匀和谐。歌声浊的,用长笛长律;歌声清的,用短笛短律。凡是弦歌调的高低曲直,不依循笛的尺码名称,就无法得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