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陵迟,音律失度。汉兴,北平侯张苍始定律历。孝武之世,置协律之官。元帝时,郎中京房知五音六十律之数,受学于小黄令焦延寿。其下生、上生,终于中吕,而十二律毕矣。中吕上生执始,执始下生去灭,终于南事,而六十律毕矣。夫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宓羲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日冬至之声,以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此声气之元,五音之正也。故各统一日。其余以次运行,当日者各自为宫,而商角徵羽以类从焉。《礼运篇》曰“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此之谓也。以六十律分一期之日,黄钟自冬至始,及冬至而复,阴阳寒暖风雨之占于是生焉。房又曰“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准以定数。准之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十律清浊之节”房言律详,其术施行于史官,候部用之。《续汉志》具载其律准度数。
宋书志序律历上
诗句:
三代陵迟,音律失度。
汉兴,北平侯张苍始定律历。
孝武之世,置协律之官。
元帝时,郎中京房知五音六十律之数,受学于小黄令焦延寿。
其下生、上生,终于中吕,而十二律毕矣。
中吕上生执始,执始下生去灭,终于南事,而六十律毕矣。
夫十二律之变至于六十,犹八卦之变至于六十四也。
宓羲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
建日冬至之声,以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
此声气之元,五音之正也。
故各统一日。其余以次运行,当日者各自为宫,而商角徵羽以类从焉。《礼运篇》曰“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此之谓也。
以六十律分一期之日,黄钟自冬至始,及冬至而复,阴阳寒暖风雨之占于是生焉。
房又曰“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准以定数。
准之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之律九寸。
中央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十律清浊之节”。
房言律详,其术施行于史官,候部用之。《续汉志》具载其律准度数。
译文:
夏、商、周三代衰落后,音律失去原有的标准。
汉朝成立后,北平侯张苍开始制定律历。
汉武帝时期设置了协律官员。
元帝时期,郎中京房知道五音和六十律的数值,在小黄令焦延寿处学习。
其下属生、上生等,最终到中吕,十二律完成。
中吕的上生和下生分别称为执始和去灭,最终到达南事,六十律完全结束。
十二律的变化达到六十个,就像八卦的变化达到六十四一样。
伏羲创造了《易经》,记录了阳气的开始,作为律法的基础。
建立冬至那天的音乐,以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
这是声音和气息的基本,也是五音的正音。
所以每个一天都是统一的。其他音依次运行,当天各自的成为宫音,而商、角、徵、羽以类相从。《礼运篇》说“五声、六律、十二管还可以互相为宫”,这就是这个意思。以六十律划分一个周期的日子,黄钟从冬至开始,到冬至后又重复,阴阳冷暖风雨的占卜由此产生。
京房又说“竹声不能用度数来调整,所以制作了准以确定数量。
准的样子像瑟,长度一丈而有十三根弦,中间隐藏九尺,以响应黄钟的律九寸。
中央一根弦,下面有刻分尺度,作为六十律清浊的节拍。”京房谈论律很详细,他的理论被施行于史官,候部使用。《续汉志》详细记载了它的律准的度数。
注释与赏析:
**诗歌翻译:**
夏、商、周三朝衰落后,音律失去了原有的标准。
汉朝成立后,北平侯张苍开始制定律历。
汉武帝时期设置了协律官员。
元帝时期,郎中京房知道五音和六十律的数值,在小黄令焦延寿处学习。
其下属生、上生等,最终到中吕,十二律完成。
中吕的上生和下生分别称为执始和去灭,最终到达南事,六十律完全结束。
十二律的变化达到六十个,就像八卦的变化达到六十四一样。
伏羲创造了《易经》,记录了阳气的开始,作为律法的基础。
建立冬至那天的音乐,以黄钟为宫,太蔟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应钟为变宫,蕤宾为变徵。
这是声音和气息的基本,也是五音的正音。
所以每个一天都是统一的。其他音依次运行,当天各自的成为宫音,而商、角、徵、羽以类相从。《礼运篇》说“五声、六律、十二管还可以互相为宫”,这就是这个意思。以六十律划分一个周期的日子,黄钟从冬至开始,到冬至后又重复,阴阳冷暖风雨的占卜由此产生。
京房又说“竹声不能用度数来调整,所以制作了准以确定数量。
准的样子像瑟,长度一丈而有十三根弦,中间隐藏九尺,以响应黄钟的律九寸。
中央一根弦,下面有刻分尺度,作为六十律清浊的节拍。”京房谈论律很详细,他的理论被施行于史官,候部使用。《续汉志》详细记载了它的律准的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