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问和“若不知律吕之义,作乐音均高下清浊之调,当以何名之”和辞“每合乐时,随歌者声之清浊,用笛有长短。假令声浊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尺二调也。声清者用二尺九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调也。汉、魏相传,施行皆然”案《周礼》奏六乐,乃奏黄钟。歌大吕,乃奏太蔟,歌应钟,皆以律吕之义,纪歌奏清浊。而和所称以二尺三尺为名,虽汉、魏用之,俗而不典。部郎刘秀、邓昊等以律作笛,三尺二寸者,应无射之律,若宜用长笛,执乐者曰“请奏无射”《周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二尺八寸四分四厘应黄钟之律,若宜用短笛,执乐者曰“请奏黄钟”《周语》曰“黄钟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是则歌奏之义,当合经礼,考之古典,于制为雅。

这首诗是关于乐律的,它讨论了音乐中的调性和笛子的尺寸与音高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又问和:“若不知律吕之义,作乐音均高下清浊之调,当以何名之。”(问和:如果不知道律吕的道理,制作音乐时音高如何均匀,音调如何区分为高低和清浊,应该用什么名称来称呼?)
    注释:这里的“律吕”指的是古代的音乐理论中,用来确定音高的标准,而“义”指的是道理、规律的意思。

  2. 答辞:“每合乐时,随歌者声之清浊,用笛有长短。假令声浊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尺二调也。”(回答和:每当演奏音乐时,根据歌唱者的音调的清浊来决定使用长笛还是短笛。比如声音浑浊的人就使用三尺二的笛子,所以叫做三尺二调。)
    注释:这句话说明音乐中根据不同的音色(清浊)需要使用不同长度的笛子。

  3. 案:《周礼》奏六乐,乃奏黄钟。歌大吕,乃奏太蔟,歌应钟,皆以律吕之义,纪歌奏清浊。(查阅《周礼》:在演奏六种音乐时,就演奏黄钟;唱大吕时,就演奏太蔟;唱歌时应钟时,都按照律吕的道理来记录歌曲的清浊。)
    注释:“律吕”在这里指的是音乐的基本单位。

  4. 而和所称以二尺三尺为名,虽汉、魏用之,俗而不典。(而和称这种二尺三寸为标准的长度,虽然汉代和魏朝都用它,但这是民间不正式的说法。)
    注释:这里的“和称”应该是某种特定的度量衡标准或规范。

  5. 部郎刘秀、邓昊等以律作笛,三尺二寸者,应无射之律,若宜用长笛,执乐者曰“请奏无射”(部郎刘秀、邓昊等人用律制来制作笛子,三尺二寸的是一种标准,应该是无射的律管,如果应该使用长笛,负责演奏的人员说“请奏无射”。)
    注释:刘秀、邓昊等人利用律管来制作笛子,三尺二寸的可能是无射律管,如果是长笛,负责吹奏的人员会要求使用无射的乐器。

  6. 《周语》曰“无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二尺八寸四分四厘应黄钟之律,若宜用短笛,执乐者曰“请奏黄钟”(《周语》说:“无射是用来宣导圣人美好的德行,给百姓树立榜样的。”二尺八寸四分四厘对应的是黄钟的律管,如果应该使用短笛,负责吹奏的人员会说“请奏黄钟”。)
    注释:引用《周语》的内容来强调无射律的重要性和用途,以及黄钟律在短笛上的使用。

  7. 是则歌奏之义,当合经礼,考之古典,于制为雅。(那么,音乐演奏的意义,应当符合经典礼仪,查考古典文献,这样的制度就是优雅的。)
    注释:这里强调音乐的意义和制度应当与经典礼仪相符,并引用经典文献来证明其合理性。

整体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讨论了音乐中的调性和笛子尺寸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与古代的音乐理论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古代音乐文化中对于音高和音色的重视,也体现了古代音乐教育中的严谨和规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