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元以来,至景初元年丁巳,岁积四千四十六,算上。此元以天正建子黄钟之月为历初,元首之岁夜半甲子朔旦冬至。元法,万一千五十八。
纪法,千八百四十三。纪月,二万二千七百九十五。章岁,十九。章月,二百三十五。
章闰,七。通数,十三万四千六百三十。日法,四千五百五十九。馀数,九千六百七十。
周天,六十七万三千一百五十。纪日岁中,十二。气法,十二。没分,六万七千三百一十五。
没法,九百六十七。月周,二万四千六百三十八。通法,四十七。会通,七十九万一百二十。
朔望合数,六万七千三百一十五。入交限数,七十二万二千七百九十五。通周,十二万五千六百二十一。周日日余,二千五百二十八。
周虚,二千三十一。斗分,四百五十五。甲子纪第一:纪首合朔,月在日道里。
这首诗是关于宋书《志第二》中的历法内容。它记录了从壬辰元年以来的历史,包括年积、算上、元首之岁、夜半甲子朔旦冬至等重要信息。下面是对诗句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译文
自壬辰元年以来,直到景初元年丁巳岁末,共累积四千四十六天,计算在内。这里以天正建子黄钟之月为历初,即元旦。按照天干地支纪年,元首之年的冬至在夜半,即子时(23:00-01:00)。元法,即一万一千五十八;纪法,即一千八百四十三;纪月,即二万二千七百九十五;章岁,即十九;章月,即二百三十五;章闰,即七;通数,即十三万四千六百三十;日法,即四千五百五十九;余数,即九千六百七十。
注释
- 壬辰元:指开始计算的年份。
- 景初元年丁巳:指结束计算的年份。
- 岁积:指一年中积累的天数。
- 算上:指加到一起的总天数。
- 元首之岁:特指元首之年的冬至。
- 夜半甲子朔旦冬至:描述元首之年的冬至发生在子时,即凌晨23:00至次日凌晨1:00。
- 元法:古代计算历法的基本原则或方法。
- 纪法: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用于计算一年的天数。
- 纪月:古代历法中用来统计一个月内有多少天的方法。
- 章岁:一种特定的计算方法,用于计算特定年份的节气。
- 章月:另一种特定的计算方法,用于计算特定月份的天数。
- 章闰:一种特定的计算方法,用于计算闰月的数量。
- 通数:一种通用的计数方法,用于表示总天数。
- 日法:古代历法中计算每日长度的方法。
- 馀数:指除以天数后剩余的部分。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复杂性和精确性。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古代科学家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历法中的各种参数,从而制定出符合自然规律的历法。这种历法不仅用于农业生产,还用于军事、政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这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在科技和数学方面的成就,对于后世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