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景初元年,改定历数,以建丑之月为正,改其年三月为孟夏四月。其孟仲季月,虽与正岁不同,至于郊祀、迎气、祭祠、烝尝,巡狩、搜田,分至启闭,班宣时令,皆以建寅为正。三年正月,帝崩,复用夏正。
杨伟表曰“臣揽载籍,断考历数,时以纪农,月以纪事,其所由来,遐而尚矣。乃自少昊,则玄鸟司分。颛顼帝喾,则重、黎司天。唐帝、虞舜,则羲、和掌日。三代因之,则世有日官。日官司历,则颁之诸侯,诸侯受之,则颁于境内。夏后之代,羲、和湎淫,废时乱日,则《书》载《胤征》。由此观之,审农时而重人事者,历代然也。逮至周室既衰,战国横骛,告朔之羊,废而不绍,登台之礼,灭而不遵。闰分乖次而不识,孟陬失纪而莫悟,大火犹西流,而怪蛰虫之不藏也。是时也,天子不协时,司历不书日,诸侯不受职,日御不分朔,人事不恤,废弃农时。仲尼之拨乱于《春秋》,托褒贬纠正,司历失闰,则讥而书之,登台颁朔,则谓之有礼。自此以降,暨于秦、汉,乃复以孟冬为岁首,闰为后九月,中节乖错,时月纰缪,加时后天,蚀不在朔,累载相袭,久而不革也。至武帝元封七年,始乃寤其缪焉。于是改正朔,更历数,使大才通人,造《太初历》。校中朔所差,以正闰分。课中星得度,以考疏密,以建寅之月为正朔,以黄钟之月为历初。其历斗分太多,后遂疏阔。至元和二年,复用《四分历》。施而行之。至于今日,考察日蚀,率常在晦,是则斗分太多,故先密后疏而不可用也。是以臣前以制典余日,推考天路,稽之前典,验之食朔,详而精之,更建密历,则不先不后,古今中天。以昔在唐帝,协日正时,允厘百工,咸熙庶绩也。欲使当今国之典礼,凡百制度,皆韬合往古,郁然备足,乃改正朔,更历数,以大吕之月为岁首,以建子之月为历初。臣以为昔在帝代,则法曰《颛顼》,曩自轩辕,则历曰《黄帝》。暨至汉之孝武,革正朔,更历数,改元曰太初,因名《太初历》。今改元为景初,宜曰《景初历》。臣之所建《景初历》,法数则约要,施用则近密,治之则省功,学之则易知。虽复使研、桑心算,隶首运筹,重、黎司晷,羲、和察景,以考天路,步验日月,究极精微,尽术数之极者,皆未如臣如此之妙也。是以累代历数,皆疏而不密,自黄帝以来,改革不已。
宋书·卷十二·志第二·历中
探索古人对时间认知的智慧结晶
- 魏明帝景初元年改定历数背景
- 建丑之月为正,孟夏四月改为三月
- 郊祀、迎气等传统节日与节气变化关系
- 从建寅到建子:历代历数更迭与天文观测
- 杨伟表“农时人事”重要性论述
- 日官制度与古代农业周期紧密联系
- 《胤征》记载羲和失职影响农业生产
- 仲尼《春秋》中农事管理哲学
- 周室衰亡后历法混乱情况及对策
- 告朔不继现象导致祭祀混乱
- 登台礼制废除与历史教训
- 闰分乖次:古代历法精确度挑战
- 自武帝元封七年至今日历法演变
- 改正朔重新确立黄钟之月为历初
- 四分历与太初历对比优劣分析
- 景初历与太初历相互影响及其时代意义
- 天文学在古代文明发展中作用
- 天文观测与国家治理结合
- 黄帝与颛顼时期历法改革尝试与成就
- 重黎司天与羲和掌日职责体现天时观念
- 何承天对历法研究评价及启示
- 多历年岁未能有定论原因探讨
- 心所不达难题下对历法准确性质疑
- 杨伟表文对后世历法发展影响
- 历代对农时人事关注与实践
- 唐虞舜帝时羲和职责与日官系统关联
- 三代因袭建立日官制度经验总结
- 《胤征》揭示羲和失职对农事影响
- 天文观测与历史记录价值
- 《胤征》载羲和失职事件警示后人
- 《尚书》中日食记录展现古中国天文知识水平
- 《史记》等历史文献中天文现象描述与解读
- 历法改革与现代科学方法比较
- 古代历法与现代科技在时间测量上异同
- 古代历法在解决天文观测误差问题上局限
- 科技进步如何促进古代历法理论更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