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颇好历数,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私撰新法。元嘉二十年,上表曰:
臣授性顽惰,少所关解。自昔幼年,颇好历数,耽情注意,迄于白首。臣亡舅故秘书监徐广,素善其事,有既往《七曜历》,每记其得失。自太和至泰元之末,四十许年。臣因比岁考校,至今又四十载。故其疏密差会,皆可知也。
夫圆极常动,七曜运行,离合去来,虽有定势,以新故相涉,自然有毫末之差,连日累岁,积微成著。是以《虞书》著钦若之典,《周易》明治历之训,言当顺天以求合,非为合以验天也。汉代杂候清台,以昏明中星,课日所在,虽不可见,月盈则蚀,必当其冲,以月推日,则躔次可知焉。舍易而不为,役心于难事,此臣所不解也。
《尧典》云“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今季夏则火中。又“宵中星虚,以殷仲秋”。今季秋则虚中。尔来二千七百馀年,以中星检之,所差二十七八度。则尧冬令至,日在须女十度左右也。汉之《太初历》,冬至在牵牛初,后汉《四分》及魏《景初法》,同在斗二十一。臣以月蚀检之,则《景初》今之冬至,应在斗十七。又史官受诏,以土圭测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馀。从来积岁及交州所上,检其增减,亦相符验。然则今之二至,非天之二至也。天之南至,日在斗十三四矣。此则十九年七闰,数微多差。复改法易章,则用算滋繁,宜当随时迁革,以取其合。案《后汉志》,春分日长,秋分日短,差过半刻。寻二分在二至之间,而有长短,因识春分近夏至,故长。秋分近冬至,故短也。杨伟不悟,即用之,上历表云“自古及今,凡诸历数,皆未能并己之妙”何此不晓,亦何以云。是故臣更建《元嘉历》,以六百八为一纪,半之为度法,七十五为室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雨水为气初,以诸法闰馀一之岁为章首。冬至从上三日五时。日之所在,移旧四度。又月有迟疾,合朔月蚀,不在朔望,亦非历意也。故元嘉皆以盈缩定其小馀,以正朔望之日。
诗句:臣亡舅故秘书监徐广,素善其事,有既往《七曜历》,每记其得失。
译文:我舅舅,即原来的秘书监徐广,一直很擅长历法,他曾经写过一本名为《七曜历》的历书,记录了历法的优点和不足。
赏析:这段诗描述了作者对于历法的研究和贡献。其中,“臣亡舅故秘书监徐广”表明了徐广与作者的关系及他的学术地位;“素善其事”则强调了徐广对历法的熟悉与精通;“有既往《七曜历》,每记其得失”则具体展示了徐广编写《七曜历》的经历和他的工作态度,即不仅完成了历法,而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于后人更好地利用。
这首诗不仅呈现了作者对历法的深刻理解和研究,还体现了徐广在历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法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