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去十一年起,以土圭测影。其年《景初法》十一月七日冬至,前后阴不见影。到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冬至,其十五日影极长。到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冬至,其二十六日影极长。到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冬至,其前后并阴不见。到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冬至,十八日影极长。到十六年十一月二日冬至,其十月二十九日影极长。到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冬至,其十日影极长。到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二十一日影极长。到十九年十一月六日冬至,其三日影极长。到二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冬至,其前后阴不见影。寻校前后,以影极长为冬至,并差三日。以月蚀检日所在,已差四度。土圭测影,冬至又差三日。今之冬至,乃在斗十四间,又如承天所上。
又承天法,每月朔望及弦,皆定大小馀,于推交会时刻虽审,皆用盈缩,则月有频三大、频二小,比旧法殊为异。旧日蚀不唯在朔,亦有在晦及二日。《公羊传》所谓“或失之前,或失之后”。愚谓此一条自宜仍旧。
诗句
宋书 · 卷十二 · 志第二 · 历中
又去十一年起,以土圭测影。其年《景初法》十一月七日冬至,前后阴不见影。到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冬至,其十五日影极长。到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冬至,其二十六日影极长。到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冬至,其前后并阴不见。到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冬至,十八日影极长。到十六年十一月二日冬至,其十月二十九日影极长。到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冬至,其十日影极长。到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二十一日影极长。到十九年十一月六日冬至,其三日影极长。到二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冬至,其前后阴不见影。寻校前后,以影极长为冬至,并差三日。以月蚀检日所在,已差四度。土圭测影,冬至又差三日。今之冬至,乃在斗十四间,又如承天所上。
译文
宋朝的《宋书》记载,从十一年开始,用土圭测量影长。那一年是《景初法》的十一月七日冬至,前后没有阳光出现影子。到了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冬至,那天十五日影子最长。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冬至,那二十六日影子最长。第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冬至,前后都是阴天看不见太阳的影子。第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冬至,十八日影子最长。第十六年十一月二日冬至,十月二十九日影子最长。第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冬至,十日影子最长。第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冬至,二十一日影子最长。第十九年十一月六日冬至,三日影子最长。第二十年十一月十六日冬至,前后都是阴天看不见太阳的影子。查找前后对照,以影子最长的日子作为冬至日,一共相差三天。用月亮的蚀食来检验日的位置,已经相差四度。用土圭测量太阳的影子,冬至又相差三天。现在的冬至,是在子午线之间,又像是承天所推算的那样。
注释
- 宋书:指北宋时期编写的史书。
- 土圭测影:一种古老的天文测量方法,通过观察物体影子的长度来测定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
- 景初法:可能是某个特定朝代或时期的天文观测法。
- 朔望及弦:古代历法术语,分别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朔)、十五(望)和月初(弦)。
- 盈缩:此处可能指的是月亮的体积变化导致的亮度变化,即月球的“盈亏”。
- 旧法:这里指传统的测量方法,与“今之”相对,表示现在使用的测量方法。
- 旧日蚀不唯在朔:意指过去不仅在朔日(即新月之夜)有日食发生,还有在晦日(月圆之夜)以及第二天(日食前一天)也有发生。
- 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公羊传》中的一句话,意味着日食发生在太阳运行到某个位置之前或之后。
- 承天所上:可能是指某个天文机构或学者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比先前的方法更加精确。
- 斗十四间:古代将天空划分为十二次星官,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回到同一星官,称为“斗建”,斗建之间的空间被称为“斗间”,这里是说斗十四间,即斗柄指向第四位的意思。
- 《公羊传》:《春秋》的一种解释方式,其中包含许多关于天文、历史等方面的理论。
赏析
这首诗是对古代天文学测量方法的一种记录和反思。通过对“土圭测影”这一古老方法的详细描述,反映了古人对于天文现象的观测和理解。诗中提到的“今之冬至”,“今之”一词表明作者在进行比较时使用的是现代的测量方法。《景初法》与《公羊传》中的“或失之前,或失之后”等表述,展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深入思考和探索精神。整首诗通过对不同时期观测结果的对比,强调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观测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