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易者,其一,以旧法一章十九岁有七闰,闰数为多,经二百年,辄差一日。节闰既移,则应改法,历纪屡迁,实由此条。今改章法,三百九十一年有一百四十四闰。令却合周、汉,则将来永用,无复差动。其二,以《尧典》云“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以此推之,唐代冬至,日在今宿之左五十许度。汉代之初,即用秦历,冬至日在牵牛六度。汉武改立《太初历》,冬至日在牛初。后汉《四分法》,冬至日在斗二十二。晋时姜岌以月蚀检日,知冬至在斗十七。今参以中星,课以蚀望,冬至之日,在斗十一。通而计之,未盈百载,所差二度。旧法并令冬至日有定处,天数既差,则七曜宿度渐与历舛。乖谬既著,辄应改制,仅合一时,莫能通远,迁革不已,又由此条。今令冬至所在,岁岁微差,却检汉注,并皆审密,将来久用,无烦屡改。
宋书 · 卷十三 · 志第三 · 历下
改易者,其一,以旧法一章十九岁有七闰,闰数为多,经二百年,辄差一日。节闰既移,则应改法,历纪屡迁,实由此条。今改章法,三百九十一年有一百四十四闰。令却合周、汉,则将来永用,无复差动。其二,以《尧典》云“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以此推之,唐代冬至,日在今宿之左五十许度。汉代之初,即用秦历,冬至日在牵牛六度。汉武改立《太初历》,冬至日在牛初。后汉《四分法》,冬至日在斗二十二。晋时姜岌以月蚀检日,知冬至在斗十七。今参以中星,课以蚀望,冬至之日,在斗十一。通而计之,未盈百载,所差二度。旧法并令冬至日有定处,天数既差,则七曜宿度渐与历舛。乖谬既著,辄应改制,仅合一时,莫能通远,迁革不已,又由此条。今令冬至所在,岁岁微差,却检汉注,并皆审密,将来久用,无烦屡改。
注释:
- 改易者,其一…(这里提到了改变历法的两种方式。)
- 改易者,其二…(这里提到了改变历法的理由和依据。)
- …(省略部分内容。)
- 节闰既移…(意思是节气和闰月的调整会导致历法的变化。)
- …(省略部分内容。)
- …(省略部分内容。)
- …(省略部分内容。)
- …(省略部分内容。)
- …(省略部分内容。)
- …(省略部分内容。)
- …(省略部分内容。)
- …(省略部分内容。)
- …(省略部分内容。)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历法改革的文章。作者通过列举历法改革的不同方式,解释了为什么需要改革历法以及改革的目的。同时,也强调了历法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文章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历史事实,展示了历法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