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秀被围三载,外无援军,士卒为之用命,无离叛者,日夜战斗,甲胄生虮虱。五年正月二十四日,遂为虏所陷。城败之日,解释戎衣,缓服静坐,命左右取所持节。虏既入,兵刃交至,问曰“青州刺史沈文秀何在”文秀厉声曰“身是”因执之,牵出听事前,剥取衣服。时白曜在城西南角楼,裸缚文秀至曜前,执之者令拜。文秀曰“各二国大臣,无相拜之礼”曜命还其衣,为设酒食,锁送桑干。其余为乱兵所杀,死者甚众。太宗先遣尚书功论郎何如真选青州文武,亦为虏所杀。文秀在桑干凡十九年,齐之永明四年,病死,时年六十一。

崔道固,清河人也。世祖世,以干用见知,历太子屯骑校尉,左军将军。大明三年,出为齐、北海二郡太守。民焦恭破古冢,得玉铠,道固检得,献之,执系恭。入为新安王子鸾北中郎谘议参军,永嘉王子仁左军司马。景和元年,出为宁朔将军、冀州刺史,镇历城。泰始二年,进号辅国将军,又进号征虏将军。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同逆,上即还道固本号为徐州代之。道固不受命,遣子景微、军主傅灵越率众赴安都。既而为土人起义所攻,屡战失利,闭门自守。会四方平定,上遣使宣慰,道固奉诏归顺。先是与沈文秀共引虏,虏既至,固守距之,因被围逼。虏每进,辄为道固所摧。三年,以为都督冀青兖幽并五州诸军事、前将军、冀州刺史,加节,又进号平北将军。其年,为虏所陷,被送桑干,死于虏中。

译文

文秀被困三年之久,外面没有援军,士兵们都愿意为他卖命,没有人背叛或逃跑。他们日夜奋战,铠甲上长满了虱子。到了第五个年头的正月二十四日,文秀被敌人俘虏。在城破之日,他脱去战甲,放松地坐着,命令左右取走所拿的符节。当敌人进入后,刀剑交加而至,文秀问:“青州刺史沈文秀在哪里?”文秀大声说:“我在这里。”于是被抓住,带出听事前厅,剥去衣服。那时白曜在城西南角楼,把文秀裸缚带到白曜面前,命令手下让他下拜。文秀说:“我们是两国大臣,不应该互相行拜礼。”白曜命令归还他的衣服,为他摆设酒食,然后押送他到桑干河。其他人被乱军杀死,死者很多。太宗先派尚书功论郎如何真选青州文武官员,也被敌军杀害。文秀在桑干河总共度过了十九年,齐朝的永明四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崔道固是清河人,他在世祖时期以能干著称,历任太子屯骑校尉、左军将军。大明三年,他被外放为齐、北海二郡太守。百姓焦恭挖开古墓,得到玉铠,崔道固检到后献给朝廷,因此将他捆绑起来。入朝为新安王子鸾的北中郎谘议参军,为永嘉王的子仁左军司马。景和元年,他被外放到宁朔将军、冀州刺史,镇守历城。泰始二年,他升任辅国将军、征虏将军。当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同谋反叛,上位者就改还他的原职号为徐州刺史来取代他。崔道固不接受这个任命,派遣儿子崔景微、军主傅灵越带领部众投奔薛安都。不久之后因为当地人起义反抗而被攻击,屡战失利,闭门自守。等到四方平定,上位者派人宣慰安抚,崔道固奉诏归顺。在此之前,他曾与沈文秀共同诱使敌人,当敌人到来时,坚守抗拒,因而被围困逼迫。每当敌人进犯时,都被崔道固击溃。第三年,他被任命都督冀青兖幽并五州诸军事、前将军、冀州刺史,又加封为节,又晋升为平北将军。当年他被敌人俘获,被押送到桑干河,死于敌人的手中。

注释与赏析

  • 诗句注释: “文秀”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三载”指被围困了三年。这三年中,文秀和他的士兵们表现出极高的团结和忠诚,没有发生背叛或逃离的情况。“士卒为之用命”描述了士兵对文秀的忠心耿耿,即使面临生死关头也绝不动摇。“昼夜战斗,甲胄生虮虱”描绘了文秀及其士兵在艰苦条件下的坚持和牺牲。
  •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文秀被围攻三年的描述,展现了其坚定的领导力和士兵们的英勇抵抗。同时,诗歌通过对比“各二国大臣”,强调了文秀在困境中的不屈不挠和对国家的忠诚。此外,诗中提到的“甲胄生虮虱”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文秀及其士兵的辛劳。
  • 崔道固:“青州刺史”指的是崔道固被任命为青州(今山东部分地区)的行政长官。他的一生从被知遇到被俘、再到最终的殉难,展示了一位忠诚而勇敢的将领的形象。
  • 赏析: 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两位历史人物不同的忠诚与牺牲精神,以及他们在各自领域内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