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臣曰:《春秋》列国大夫得罪,皆先致其邑而后去,唯邾、莒三臣,书以叛人之目,盖重地也。安都勤王之略,义阙于藩屏,以地外奔,罪同于三叛。《诗》云“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其此之谓乎。

注释:

  1. 《春秋》:古代中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2. 列国大夫得罪:指的是各国的大夫因为犯了罪被朝廷处罚。
  3. 皆先致其邑而后去:都是先被贬谪到自己的封地然后离开朝廷。
  4. 唯邾、莒三臣:只有邾、莒两个小国的两个大臣。
  5. 书以叛人之目:在《春秋》这部史书中用“叛人”的字眼来记述他们的行为。
  6. 盖重地也:这是因为他们是重要的土地。
  7. 安都勤王之略:薛安都为了国家而努力。
  8. 义阙于藩屏:他的行为虽然是为了国家,但是却没有履行好藩屏的职责。
  9. 以地外奔,罪同于三叛:他因为逃往别国而被朝廷追究罪责,和三个背叛国家的官员一样。
  10. “谁生厉阶,至今为梗”:这句话出自《诗经》,意思是“谁是导致祸乱的起点,到现在还成为阻碍”。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史论文章,作者通过分析薛安都的事件,来表达对国家忠诚与个人责任之间关系的思考。首先,作者指出在历史上,凡是得罪国家的大臣,都会先被贬斥到自己的封地,然后再离开朝廷。这种处理方式,主要是为了强调他们对于国家的忠诚。然而,薛安都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他为了国家而努力,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缺乏应有的职责,最终被追究罪行,这与历史上的三个背叛国家的官员一样。作者通过对比,强调了个人行为与国家责任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也提醒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人的忠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