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臣曰:《春秋》列国大夫得罪,皆先致其邑而后去,唯邾、莒三臣,书以叛人之目,盖重地也。安都勤王之略,义阙于藩屏,以地外奔,罪同于三叛。《诗》云“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其此之谓乎。
注释:
- 《春秋》:古代中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 列国大夫得罪:指的是各国的大夫因为犯了罪被朝廷处罚。
- 皆先致其邑而后去:都是先被贬谪到自己的封地然后离开朝廷。
- 唯邾、莒三臣:只有邾、莒两个小国的两个大臣。
- 书以叛人之目:在《春秋》这部史书中用“叛人”的字眼来记述他们的行为。
- 盖重地也:这是因为他们是重要的土地。
- 安都勤王之略:薛安都为了国家而努力。
- 义阙于藩屏:他的行为虽然是为了国家,但是却没有履行好藩屏的职责。
- 以地外奔,罪同于三叛:他因为逃往别国而被朝廷追究罪责,和三个背叛国家的官员一样。
- “谁生厉阶,至今为梗”:这句话出自《诗经》,意思是“谁是导致祸乱的起点,到现在还成为阻碍”。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史论文章,作者通过分析薛安都的事件,来表达对国家忠诚与个人责任之间关系的思考。首先,作者指出在历史上,凡是得罪国家的大臣,都会先被贬斥到自己的封地,然后再离开朝廷。这种处理方式,主要是为了强调他们对于国家的忠诚。然而,薛安都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他为了国家而努力,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缺乏应有的职责,最终被追究罪行,这与历史上的三个背叛国家的官员一样。作者通过对比,强调了个人行为与国家责任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也提醒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人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