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臣曰:汉世士务治身,故忠孝成俗,至乎乘轩服冕,非此莫由。晋、宋以来,风衰义缺,刻身厉行,事薄膏腴。若夫孝立闺庭,忠被史策,多发沟畎之中,非出衣簪之下。以此而言声教,不亦卿大夫之耻乎。
宋书·卷九十一·列传第五十一·孝义
史臣曰:汉世士人致力于修身,所以忠孝之俗得以养成。以至于可以乘轩服冕,这是非此莫由的。晋、宋以来,风俗凋敝,道德败坏,刻薄寡恩。如果能够像汉代一样,孝顺在闺房中树立起来,忠诚被历史记载下来,那这些事迹就会广泛流传于民间之中,而不会只在士大夫之间流传。以此而言声教,不也是卿大夫的耻辱吗?
译文:
汉朝时期的士人注重修身养性,因此忠孝之风得以养成。到了汉末,这种风气依然盛行。然而,随着晋朝和宋朝的到来,社会风气逐渐衰败,道德观念也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开始追求名利,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越来越淡漠。
在这个时代,一些有才华的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认识到,自己曾经为了名利而放弃了家庭的温暖和责任,这种行为不仅对不起家人,也对不起国家。因此,他们决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他们开始努力学习儒家经典,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他们明白,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他们开始关注家庭,关心家人,尽自己所能去照顾他们的生活和情感需求。
他们也开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儒家的道德准则,成为了时代的楷模。
赏析:
本文是宋书·卷九十一·列传第五十一·孝义中的一段评论文章,通过对汉世士人致力于修身以及晋宋以来的社会风气变迁进行了描述和评价。文章指出,汉代的士人注重修身养性,形成了忠孝之俗,而晋宋以来,社会风气逐渐衰败,道德观念也逐渐模糊。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他们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关注家庭、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践行儒家的道德准则,成为了时代的楷模。这篇文章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