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元嘉三十年,元凶弑逆,安东将军随王诞入讨,以为行参军。子平以凶逆灭理,普天同奋,故废己受职,事宁,自解。又除奉朝请,不就。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值大明末,东士饥荒,继以师旅,八年不得营葬,昼夜号绝擗踊,不阕俄顷,叫慕之音,常如袒括之日。冬不衣絮,暑避清凉,日以数合米为粥,不进盐菜。所居屋败,不蔽雨日,兄子伯兴采伐茅竹,欲为葺治,子平不肯,曰“我情事未申,天地一罪人耳,屋何宜覆”蔡兴宗为会稽太守,甚加旌赏。泰始六年,为营冢椁。子平居丧毁甚,困瘠逾久,及至免丧,支体殆不相属。幼持操检,敦厉名行,虽处暗室,如接大宾。学义坚明,处之以默,安贫守善,不求荣进,好退之士,弥以贵之。顺帝升明元年,卒,时年六十。

诗题:《宋书·卷九十一》孝子孙棘

诗句释义

  1. “母本侧庶,籍注失实”:这句反映了孙棘的出身虽微贱,但他对母亲的孝顺超越了物质的贫乏。
  2. “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描述了孙棘未能在世之时尽其孝道,即因年老无法供养母亲,选择辞去官职,回家照顾母亲。
  3. “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反映了顾觊之对孙棘的敬重和关心,认为他有贤德,应该得到更好的待遇。
  4. “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展示了孙棘对于名誉地位的看法,他认为不应因年龄不足便放弃对母亲的孝敬。
  5. “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表明了顾觊之对孙棘的支持和认可,他不仅尊重孙棘的人品,还支持他在家履行孝道。
  6. “元嘉三十年,元凶弑逆,安东将军随王诞入讨,以为行参军”:描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孙棘参与的政治行动,突显了他忠诚于国家的决心。
  7. “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描绘了孙棘失去母亲后的悲痛与哀悼,以及他对孝道的坚持到了极致。
  8. “值大明末,东士饥荒,继以师旅,八年不得营葬,昼夜号绝擗踊,不阕俄顷,叫慕之音,常如袒括之日。冬不衣絮,暑避清凉,日以数合米为粥,不进盐菜。所居屋败,不蔽雨日,兄子伯兴采伐茅竹,欲为葺治,子平不肯,曰“我情事未申,天地一罪人耳,屋何宜覆”:体现了他在艰难时期仍坚守孝道的坚毅和节制。
  9. “泰始六年,为营冢椁。子平居丧毁甚,困瘠逾久,及至免丧,支体殆不相属”:描述了孙棘在守丧期间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况,凸显他的孝行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译文

孙棘虽然出身卑微,却能恪守孝道,尽心尽力地照顾年迈的母亲。尽管未能在世之时尽孝,他选择了辞官返乡,全心全意地陪伴母亲度过余生。面对国家危难之际,孙棘更是挺身而出,参与政治行动,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即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也未曾放弃对母亲的孝心,甚至在守丧期间身体消瘦到了极点。

注释

  • 卷九十一:这是孙棘传记所在的书籍部分。
  • 《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出自古代儒家经典《易经》,强调仁爱和正义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 “风漓化薄,礼违道丧”:形容社会风气败坏,道德观念丧失。
  • “乌程潘综守死孝道,全亲”:潘综的故事展示了古代孝子的形象。
  • “元凶弑逆”:指的是历史上发生的政变事件,其中的人物或行为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历史意义。
  • “安东将军随王诞入讨,以为行参军”:描述了顾觊之作为官员参与政治活动的背景。
  • “哀毁逾礼”:指过度悲哀以至于毁坏了礼仪规范。
  • “哀痛之声”:指因悲痛而发出的哭泣声。
  • “泰始六年”:指出孙棘在特定年份所做的贡献或行为。

赏析

孙棘的故事不仅是一则孝道典范,也是忠诚和牺牲的典范。通过他的生活和行为,展现了一个古代士大夫应有的价值观和人格魅力。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依然坚持传统的孝道,体现了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同时,他的事迹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个人品质的多样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