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豁,字万同,东莞姑幕人也,中散大夫广兄子。父邈,晋太子左卫率。豁晋安帝隆安末为太学博士。桓玄辅政,为中外都督,豁议“致敬唯内外武官,太宰、司徒,并非军职,则琅邪王不应加敬”玄讽中丞免豁官。玄败,以为秘书郎,尚书仓部郎,右军何无忌功曹,仍为镇南参军。又祠部,永世令,建武司马,中军参军,尚书左丞。永初初,为徐羡之镇军司马,尚书左丞,山阴令。历二丞三邑,精练明理,为一世所推。

元嘉初,为始兴太守。三年,遣大使巡行四方,并使郡县各言损益。豁因此表陈三事,其一曰“郡大田,武吏年满十六,便课米六十斛,十五以下至十三,皆课米三十斛,一户内随丁多少,悉皆输米。且十三岁儿,未堪田作,或是单迥,无相兼通,年及应输,便自逃逸,既遏接蛮、俚,去就益易。或乃断截支体,产子不养,户口岁减,实此之由。谓宜更量课限,使得存立。今若减其米课,虽有交损,考之将来,理有深益”其二曰“郡领银民三百余户,凿坑采砂,皆二三丈。功役既苦,不顾崩压,一岁之中,每有死者。官司检切,犹致逋违,老少相随,永绝农业。千有余口,皆资他食,岂唯一夫不耕,或受其饥而已。所以岁有不稔,便致甚困。寻台邸用米,不异于银,谓宜准银课米,即事为便”其三曰“中宿县俚民课银,一子丁输南称半两。寻此县自不出银,又俚民皆巢居鸟语,不闲货易之宜,每至买银,为损已甚。又称两受入,易生奸巧,山俚愚怯,不辨自申,官所课甚轻,民以所输为剧。今若听计丁课米,公私兼利”

徐豁,字万同,为东莞姑幕人,中散大夫广兄之子。其父亲徐邈,曾任晋太子左卫率,学识渊博且深得朝廷信任。

徐豁于晋安帝隆安末年,担任太学博士。在桓玄辅政期间,他被任命为中外都督,针对当时朝局混乱的局面提出了“致敬唯内外武官,太宰、司徒并非军职,则琅邪王不应加敬”的主张,尽管遭到玄的讽刺和中丞的罢免,但他的见识与胆识仍为世人所推崇。

在担任秘书郎、尚书仓部郎等职务时,他精练明理,深受赞誉。他曾任职于何无忌的功曹,并历任镇南参军、祠部令、永世令、建武司马、中军参军及尚书左丞等要职。他的工作表现突出,不仅多次升迁,也因政绩显著获得永世令的荣誉。

在宋元嘉初年,徐豁被任命为始兴太守。他在此任期内,积极推行改革,派遣大使巡视各地,收集意见并报告给朝廷。通过这些行动,他向皇帝提出三件重要事务,包括调整税收制度以鼓励农业发展、整顿银矿开采导致的土地荒废问题以及解决边境地区的人口流失问题。这些政策有效地改善了当地民生和经济状况,也为朝廷节省了大量开支,增强了国力。

徐豁的政治生涯不仅体现在他的政策和改革上,更在于他对人民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他在担任山阴县令期间,面对当地的贫困和人口流失问题,他没有选择简单地征税或增加劳役,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他的智慧和毅力最终帮助当地居民摆脱困境,恢复了生机。

徐豁的人生经历和事迹不仅体现了一个官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官员不仅要有出色的工作能力,更要有为民造福的胸怀和情怀。他的经历和思想对后世官员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徐豁作为一位杰出的官员,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奉献。他的政治理念、改革措施以及为民造福的行动都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和才能。他的事迹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